双墩遗址或为史前祭祀场所 双墩遗址或为史前祭祀场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安徽主场活动在蚌埠开幕。当天,中国考古学会发布新一轮双墩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不仅双墩文化刻画符号是探索早期文字起源的重要材料,在世界范围内非常罕见,而且新发现的一处人工堆筑台基表明,该处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人类祭祀活动。

 

  刻画符号系统举世罕见

 

  双墩遗址是安徽境内发现的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300年,不仅将安徽历史提前了2000多年,而且这个是目前安徽省及淮河中游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上出土的600多件刻画符号。据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介绍,双墩文化刻画符号是探索中国早期文字起源的重要材料,以双墩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符号重复率高,象形、表意特征明显,而且还能够复合使用、叠加使用,具有一定的地域流通性。

 

  在该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中,主要有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红烧土块建筑遗存、动物骨骼以及大量的螺蚌壳等,既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又有大批的刻画符号和泥塑艺术品等。其中,文物上的刻画符号现被认定是探索中国早期文字起源的重要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研究员赵志军表示,双墩遗址出土文物中,一些刻画符号蕴含大量的信息,在中国文字起源上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目前宣传不够,就连许多专业人士都不一定清楚。

 

  双墩遗址恐为史前祭祀场所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双墩文化的聚落结构知之甚少。2014——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围绕双墩遗址核心区展开了系统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目的在于全面揭示双墩遗址的聚落布局,获得双墩文化聚落研究的典型案例。目前,考古工作已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收获,这包括人工堆筑的台基和西部陶片兽骨堆积,推断可能与某种祭祀活动有关,由大规模人群聚集活动形成。

 

  “勘探和试掘表明,遗址核心区目前所展现的台地系人工堆筑而成,台基主体分为三层,西部被陶片兽骨堆积叠压。”双墩遗址考古队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台基顶部的试掘发现有数座坑状遗迹,这些坑状遗迹最初具有某种储藏功能,后经人为填埋并施力夯筑。“很明显,这里是一处祭祀所在,但新的问题是,这些祭祀的人群住在哪里?目前还没有发现。”该名相关负责人说道。

 

  “文化遗产日” 安徽主场活动丰富多彩

 

  让青少年走进双墩考古发掘现场,激发青少年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花鼓灯、泗州戏、五河民歌等非遗项目集中亮相,让观众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9日,以“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徽省主场活动在蚌埠市博物馆和市民广场亮相,9、10两日,主会场各项活动与合肥等市自发组织的活动遥相呼应。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是第12个文化遗产日。在安徽主场启动仪式现场,花鼓灯、五河民歌等多个极具韵味的民俗表演凸显了当地文化特色,赢得大家阵阵掌声。杨氏微雕、葫芦雕刻、虎头鞋等一大批非遗技艺传承人通过现场演示和热心的介绍交流,让众人大开眼界。

 

  而在蚌埠市博物馆,“五大镇馆之宝”的亮相,则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去参观,大饱眼福让人直呼过瘾。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特派记者 李京鹏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