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昕更,他撩开了良渚文化的神秘面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36年12月,在经过多年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施昕更回到家乡杭县,进行了两次的试掘,这是良渚文化的首次科学考古发掘。次年四月,他在上海的《时事新报》上发表了《杭县第二区远古文化遗址试掘简录》,该文是最早刊登的、叙述最完整的有关良渚文化的专论,从此良渚文化开始撩开它神秘的面纱。

 

  民国元年(1912),施昕更出生在杭县良渚镇,他在那里成长,读小学。1924年秋至1927夏,在杭州直大方伯巷杭州第一中学初中部读初中。1927年秋至1929年春,在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附设高级工科职业学校纹工班就读。《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表明,施昕更是西湖博览会艺术馆管理员,他在那里保管、接触古物,也包括良渚黑陶、石器、玉器,接受了最初的博物洗礼。西湖博览会闭幕后,成立了浙江省西湖博览馆,施昕更是自然科学部地质矿产组组长助理。在组长盛莘夫的指导下,采集标本、整理标签、布展陈列、精心绘图、妥善保管。我们收集到施昕更的矿产论文就有12篇之多,他还代表浙江省博物馆参加全国矿产会议,其时,他仅二十五六岁,已是一位年轻的地矿研究者。施昕更出生于民国肇创年代,求学于北洋政府时期,成长于1927年至1937年相对平和的国民政府时期,英年早逝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寇大举入侵中华的抗战初期。施昕更的求学时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凌辱的年月,卖国求荣的“二十一条”,奋起抗争的“五四运动”,日军掳我外交特派员蔡公时,残忍杀戮,无不震撼着施昕更年轻的心灵。国难、家事,促进了他的早熟。

 

  就在施昕更迅速成长,任职于浙江省西湖博物馆助理的日子里,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鲸吞我东三省;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淞沪抗战,日寇已将战火烧到家门口。1934年,施昕更的老师盛莘夫在其《浙江地质纪要·绪言》中叹于“本省地质之探查,外人已先我着手”。 1933年,施昕更21岁,其署名的《地质矿产组回顾与展望·绪言》,愤于日寇入侵:“国人若不奋起。则将体无完肤矣。”施昕更的《良渚》和许多文章字里行间,都倾注着对家乡的眷恋,对浙江的热忱,对中华的热爱,他所以称为良渚文化发现人,不是他的专业水准有多高深,而在于他首先是一位虔诚的爱国者。爱国的激情,促使他分秒必争地递交报告,现场挖掘,撰写文章,最终发表专著《良渚》。稍有松懈,他便成不了“良渚文化发现人”。

 

  良渚文化,古即有之。从宋玉、汉玉,直至认定是5000年的良渚文化,施昕更作出了巨大贡献。因他刚好生长在良渚,成长在那个时代。甲骨文的发现,殷墟发掘,继而有了山东“城子崖”5000年黑陶文化的报告,反复对比,书函求教,三番领悟,实地踏勘,施昕更最终认定良渚文化与城子崖遗址文化一样,是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遗址。在《时事新报》《东南日报》《美术生活》《浙江青年》中的诸多文章、图片以及施昕更的力作,《良渚》考古泰斗卫聚贤的《校后记》《文字学》表明,施昕更是无可争辩的良渚文化发现人。诸多文字记载表明,施昕更对良渚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再不是当年从古董商手中购买、托古董商去收集的甲骨文时代的水平,而是先有报告给南京国民政府,经批准并派员监督的有规划依程序的现代科学考古。他是良渚文化现代科学考古第一人。(本文据赵大川、施时英著《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