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拉鼓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舞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ⅲ―4 所属地区 陕西·咸阳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咸阳市 申报日期 2007

 

  “牛拉鼓”是民间社火中常见的一种大型鼓舞,在咸阳、户县等地广为流传。所用之大鼓高约120厘米,直径约140厘米。因鼓身较大,须用牛车拉运,鼓手要站在牛车上敲击,从而得名“牛拉鼓”。1986年夏,咸阳市文管会在考察旬邑县子午岭山区秦直道兵站遗址时,发现了一座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大王庙,大殿墙壁上仍保存着一幅反映古代群众击鼓敲铙欢迎军旅征战凯旋的大型壁画,生动的反映当时群众已用敲锣击鼓表现人们喜悦欢快的兴奋心情。清代路德在描写咸阳社火的词中写道:“平地雷声牛虎斗,万人海洋鱼龙突,听鼓铙,打出太平歌,歌佳节。”建国前,当地群众每年都自发成立“同乐会”,由会长出面挨家挨户筹集资金,组织社火活动。同乐会除组织牛拉鼓外,还组织彩旗队、狮子、旱船、竹马、高跷、梆绞舞,芯子等民间舞蹈,形成一个浩浩荡荡的社火队伍。正月十五上社火那天,全村人穿红戴绿,欣喜若狂,一大早就集合在广场整队出发表演,当队伍进入城镇时,吸引上万群众涌来观看,他们也舞得更欢了。建国后,当地群众仍保持正月十五闹社火的习俗,而逢各种节日或重大喜庆活动,也必敲牛拉鼓,以示庆贺。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鼓越来越大,牛车已被淘汰,改为用拖拉机或大卡车运载,更便于鼓手舞蹈技的发挥和对整个锣鼓队的指挥,

 

  牛拉鼓场面壮观,气氛热烈,充分反映三秦人民威武、豪放、质朴的性格。演出一般用两面大鼓、六面小鼓、六面小锣、四面大锣、四个螺号(或马号)、铙钹少则四五十副,多则二二百副。铙钹队员面向大鼓,翻铙时,百余副大铙同时高举,双手灵活翻腕亮铙,犹如无数金蝶飞舞,气势磅礴。

 

  牛拉鼓队的表演有行进和场地两种形式。行进表演时,百余副铙钹排成数十排,大锣小锣列在两侧,中间六面小鼓,四个螺号成一横排,最后两面大鼓,鼓手面向锣、铙、小鼓队员们,边击边舞。原地表演时,两面大鼓列在场后,小鼓、螺号,大锣依次排在大鼓前,百余副铙钹站成八字队形,小锣分别站在铙钹队前。此时,梆绞舞队可站中间,随牛拉鼓节奏,边敲边舞,以增强气氛。

 

  牛拉鼓表演时,鼓手身着白色中式对襟布衫,外套一件滚有白边的黑背心,黑裤、黑鞋,系深蓝色腰带,头包白毛巾,从左肩斜挎一条红绸带。双手各持长约50厘米的鼓槌,边敲边舞。动作具有“刚而不蛮,逸而不浮,稳而不沉,狂而不乱,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风格。

 

  “刚”是指舞者动作干净利落,刚劲有力?,在做“单劈槌”、“单劈单花”等动作时,晃手快,转身疾,溧亮的甩头动作,坚实的弓步亮相,都富有鲜明的造型美。

 

  “稳”是舞者动作的练达稳健。每个动律变化既细腻又丰满,有强烈的节奏感。动作有收有放,有张有弛,连接有序,层次分明。做“单抛槌”、“双抛槌”时,跳跃适度,稳抛稳接,稳中仍不失热烈欢乐的情绪,自然地表露出敦厚质朴的性格。

 

  “逸”是指动作英俊潇洒。舞者在动作的起伏转折中,运用腰、臂、手、腕、头、眼神,在千变万化的姿态中,形成了和谐自然的表演和威武飘逸的形象美。

 

  “狂”是指动作粗犷奔放。舞至高潮时,在挥槌的同一节奏里,百余副大铙高举过头,按节奏翻铙,大有排山倒海之势。在做“双劈双槌”和腾空跃于鼓帮上的“金鸡独立”、“回头望月”等造型时,动作幅度大,跳如飞,站如松,很有股楞劲儿。

 

  整个百余人的锣鼓队员,全由鼓手指挥,牛拉鼓敲的锣鼓谱,以广为流传的[什样锦]为主。其中分四个鼓头、四环花样、两个主调,鼓头有[三起三落]、[杀鼓头]、[单惊鸣]、[干鼓头].敲时,每段可单独使用,也可连接敲击或穿插使用。四环花样有[单劈]、[单槌]、[单过桥]和[双铃)。两个主调包括[干鼓番]和[四季花)。表演时,鼓手可随意从鼓头中选一段做开场,然后转入四环花样中某一段。[干鼓番]用得最多,也是全曲的高潮。[四季花]特点是亮大锣与[干鼓番]形成鲜明的对比。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