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背花鼓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舞蹈
遗产编号 ⅲ―13 所属地区 陕西·渭南·华 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渭南市华县 申报日期 2007
华州背花鼓的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华县位于关中东部、渭河下游,地处东经109°36′至110°2′48″,北纬34°12′27″至34°36′27″,面积为1127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人口36万。东临华阴,西接渭南,南依莽莽秦岭,北临滔滔渭河,距古城西安90公里,境内陇海铁路、310国道、西潼高速公路横贯而过,为关中与中原交通的重要通道,自古就有“通化门前第一州”之称。现代化的通讯、交通极为便利。
华县历史悠久,是黄河流域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县境内数十处“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殷商文化”古遗址,彰显着我们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创造历史,创造文明的轨迹。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封庶弟姬友为桓公,在此建立了郑国。春秋时,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秦国在此设置郑县,为本县设县之始。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在郑县设东雍州。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东雍州为华州,此后直至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州府,改华州为华县,沿袭至今。在长达1360年的历史岁月中,华县一直是华州州治的所在地,自周迄唐均为京畿重地,向为文明的礼仪之邦。历代以来,贤哲代有人出,涌现了以唐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郭子仪,清末民初教育思想家杨松轩,现代著名学者杨钟键,革命先驱潘自力、高克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物,历为“人文鼎盛之区”。境内地貌复杂,山、川、塬、滩交错,六山一水三分田,资源丰厚,富庶丰饶。素有“百二胜地,天府之国”的称谓。古时华州,伴随着长年的军事活动,使这里成为各地能工巧匠交流技艺的场所,制革、竹编\铁器制造等手工业,手工艺十分发达。同时,军事活动也带来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多种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交汇、共生,形成了华州地区多元的、开放的文化和艺术氛围。
华县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彩多姿的民间手工艺和淳朴的民俗传统,为华州背花鼓艺术的发生、发展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州背花鼓俗称“蹩鼓子”,流行于陕西省华县北部下庙镇的东甘、西甘、康甘村一带,该地地处渭河之滨,土地平坦肥沃,非常适宜农业耕种。总面积48.5平方公里,镇辖21个村民委员会,110个村民小组,65个自然村,5943户,24461人,其中农业人口23971人,耕地面积48848亩。
解放后,每逢农历三月初八、八月初八的古庙会仍旧保留,每次上会人数有1万余人,盛况空前。
华州背花鼓的基本内容
华州背花鼓,因当地方言称“跳”为“bie”,故该舞在华县群众中又称为“蹩鼓子”。
背花鼓作为一种民间祭祀性群舞,表演者均为男性,主要是背花挎鼓的年青人。通常由30人组成。分两队排列成纵列,每队12人,共24人;领舞和配属角色共6人,分执大小铜锣,其中执小锣领舞者2人,执大锣者2人,执大锣配音者2人。主要表演者扎一种巨型扇面五彩舞饰。挎鼓于腹前,双手击之而舞。舞姿粗犷原始,舞步多以跳为主要特征。背花随着舞者的跳动和舞姿的变化,如孔雀开屏,似旌旗飘荡。配以鼓声、锣声和演员节奏强烈粗犷豪放的呼啸声,声威雄壮,有排山倒海之势,现场气氛庄严而狂热。
华州背花鼓的基本特征
背花鼓表演的艺术风格和特征。费秉勋先生早已在他的《古舞丛说》一书及《雩舞?桑林舞管考》一文中,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费先生说 “雩之祭,有舞有号。”也就是说在祈天求雨舞蹈的同时,表演者口里不停地发出呼号,背花鼓在表演时,表演者曾多次连续的“阿唔!啊唔!”齐气大喊,形成一种若颠若狂的阵势和气氛,这与周代“雩舞”的舞号很为相似。虽然老艺人们至今说不清这喊声的由来,但每次表演时大家都必须喊,这已经成为定规。由此推理,这种呼喊,很可能就是周代“雩舞”号的延续。
华州背花鼓的主要价值
1、“华州背花鼓”历史悠久,从汉代开始,以舞蹈的形式流传至今。最初,该舞是民间的祭祀求雨活动,表演时呐喊的号子,舞蹈的步法、程式均有殷周“雩舞”的风格。服饰沿袭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黄巾军的服装形式,更显表演队列的雄伟庄严,表演过程中鼓声雄壮、声威浩大、盛况空前,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2、华州背花鼓经历千年的演变,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背花鼓的表演再不是祈神求雨,而是以群众安居乐业,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表现在民间,更是人民群众欣欣向荣的精神风貌的展现,所以,华州背花鼓又体现了它的社会价值。
华州背花鼓的濒危状况
背花鼓的传承艺人,目前仅有七人,年龄均在60岁以上,年事已高不能倾力表演。当地年轻人出外打工者居多,几乎无人愿主动学习。2004年春节虽多方努力组织人员排练,到县城表演过一次,但规模较小,难以体现该舞特色。后继乏人使背花鼓处于濒危状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