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雷上锣鼓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舞蹈
遗产编号 ⅲ―14 所属地区 陕西·渭南·合阳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渭南市合阳县 申报日期 2007
东雷上锣鼓的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东雷上锣鼓仅存于合阳县坊镇东雷村。东雷村东临黄河,西接中雷村,南与太里村隔沟相望,北与百良镇岔峪口相接,位置在北纬35o13',东经110o21',在战国魏文侯17年(公元前429年)即有人口居住,因该村东临黄河,河水滔滔声如雷鸣而得名,又有一说因东雷上锣鼓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因“擂”与“雷”同音,故村名为东雷。东雷村距合阳县城29.5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960人,原属伏六乡管辖,1997年归坊镇管辖,东雷村上锣鼓被喻为“中国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东雷上锣鼓的历史渊源
东雷上锣鼓是我国古代民间舞蹈的缩影。远在夏商周三代合阳为“莘国”(亦名有莘国),《孟子》一书就有“伊尹耕于有莘之野”的记载,《吕氏春秋》中有汤命伊尹作“大镬乐”的记载,“大镬乐”的锺,即是现在的铙或锣,在我国古代巫与舞 相通,锣鼓在古代已成为占卜、祭祀的形式,上锣鼓至今尚有祭祀、跳巫、驱邪的痕迹。由此可见,上锣鼓的产生源远流长,可以说它是由古老的祭祀驱邪的民间舞蹈衍变而来。
东雷上锣鼓的基本内容
上锣鼓一般是双方对垒,它的表演分为以下几个过程:“排锣”,以整齐缓慢的节奏酝酿情绪,聚集同伙;“流水”由小鼓引领,节奏加快,花样增多,向对方开始挑战;“上鼓”敲打进入高峰,鼓手蹲马步,敲锣者一脚踩地一脚踏鼓,呐喊着轮番上鼓,敲铙钹高举头顶,节奏急促,气氛热烈;“乱刮风”,则锣鼓铙钹齐响,把气氛推至高潮;最后是背鼓追逐,火把高举,火堆熊熊,火铳震天形成一个喧嚣震撼的壮观场面。
上锣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曾在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进行了播放,并先后在《陕西日报》、《中国文化报》、《文化艺术报》进行了报道,参加渭南市大型民间社火舞诗《华山魂》演出,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赞赏。
东雷上锣鼓的基本特征
东雷上锣鼓经历了长期的衍变,形成了固定的表演形式,也显示了以下基本特征:
1、高亢激越的阳刚之美。上锣鼓使用大铙重十多斤,且要高过头顶,具有很强的扩展与穿透力,使东雷锣鼓高亢激越、铿锵有力。
2、刚柔并济的和谐之美。上锣鼓表演时以小鼓引领,形成一问一答的艺术效果十分动听,它的“排锣”、“流水”,鼓点别致,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恰到好处。
3、高潮中的拙朴之美。上锣鼓的上鼓阶段,鼓点简捷有力,执锣者在鼓点间歇之间轮番上鼓,把气氛推向高潮。
东雷上锣鼓的主要价值
上锣鼓作为一株奇特的民间艺术奇葩,其主要价值是:
1、研究价值。上锣鼓的产生发展和保护工作对于研究我国舞蹈史、民俗史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观赏价值。上锣鼓是舞蹈与打击结合的民间表演艺术,既可进行广场表演又可进行舞台表演,其铿锵有力,动人心魄,激人奋进的感染力和阳刚之美,深受群众喜爱。
3、娱乐价值。上锣鼓表演不需要有严格的场地,表演容量不受人数限制,是群众自娱自乐的好形式,做好保护和推介工作,对于凝聚人心,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
东雷上锣鼓的濒危状况
1、表演队伍后继乏人。随着老艺人的去世,青年一代参与人数的减少,传承体系不能够理顺等原因,使表演艺术无法全部继承,造成表演人才后继乏人。
2、表演质量严重下滑。由于现代艺术的冲击,青年人兴趣的转移,加之主要表演能手长年外出打工,迫使上锣鼓表演无法组织。
3、表演道具数量不足。主要是鼓、锣、铙数量不足,参差不齐,表演服装不能统一,严重影响了表演效果。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