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偃师发现三座东汉玉衣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现的这三座墓葬位于偃师市城关镇潘屯村南,正在建设当中的聚贤路北部,紧邻310 国道。2015 年10 月至2016 年1 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偃师市文物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在公路拟建区域开展了抢救性发掘。

 

  该区域共发现夷平封土墓四座,最南面一座由于墓室上部被厂房占压,未发掘。发掘的三座墓葬自北向南编号C18M26、C18M27、C18M28,封土于20 世纪70 年代左右夷平,残存封土于地表下即见,平面形状略呈圆形,夯土封筑,夯层不明显,残存厚度约1.2 米。其中,C18M26 封土覆压在在C18M27 之上。通过调查得知,三座大墓向北,310 国道及国道北部民居下还覆压着两座夷平封土墓。即该区域南北一线至少分布着六座夷平封土墓。

 

  墓葬形制均为长斜坡墓道明券砖石混筑多室墓,墓道朝东。C18M26、C18M27 为三室墓,由墓道、前室、耳室、甬道、横室、侧室、后室组成。C18M28 较C18M26、C18M27 少一个前室。三座墓葬特别之处,是在挖好土圹之后,构筑砖券墓室之前,在墓门内沿墓壁铺垫一周宽约50 厘米、厚度不等的青石条作为基础,随后在其上砌筑壁砖券顶;壁砖和顶砖均设置为两重;铺地砖为两层,下层侧立顺铺,上层错缝平铺,砖底及上下层砖之间均铺有白灰,上层砖面与青石面基本齐平。

 

  C18M26 墓道发掘长15.9米,近封门处成平底,南北两侧内收三级台阶。口宽4.6、口深1.6 米,底宽1.5——1.72 米,口底深6.26 米,台阶宽0.42——0.54 米。前室在墓道西,平面长方形,长3.24、宽2.34、高3.4 米,铺地砖错缝平铺,壁砖“两顺一丁”错缝垒砌,顶部为扇形砖双层拱券。前室中部向北掏一暗券耳室,进深3.18米,宽1.9 米,高1.9——1.98 米。甬道连接前室与横室,较前室略窄,长3.02、宽1.62、残高3.16 米。横室平面长方形,南北长8.6、东西宽2.9、残高4.34 米。横室向南掏一暗券侧室,进深3.14、宽1.9、高1.94——2 米。后室位于横室西部偏南,长3.8、宽2.4、残高3.54 米,底部保存有较为明显的两具棺痕。

 

  C18M27 形制与C18M26 基本一致,破坏严重,铺地砖全部被揭掉,仅残存部分壁砖和青石条。墓道发掘长3.8 米,横截面略呈梯形,上宽下窄,接近底部时渐成直壁,口宽4.46——4.8、底宽1.6——1.7 米。墓门仅残存石门框和门额,墓门上部设置砖砌照壁。前室平面长方形,长2.8,宽2.34 米。前室中部向南掏一暗券耳室,进深3.24 米,宽1.9 米,顶部坍塌。甬道在前室西,较前室变窄,长2.78 米,宽1.42 米。甬道西为横室,平面长方形,长8.7 米,宽3.06 米,残高0.23——1.4 米。横室向南掏一暗券侧室,进深3.36、宽1.96 米,顶部坍塌。后室位于横室西部略偏南,长3.76、宽3.1、残高1.4——2.7 米,残存三根石门框,石门额断裂成三截散落在地面。根据石门的保存状况来看,后室内极有可能也是双棺。

 

  C18M28 形制较C18M26、C18M27 略小,保存相对较好。墓道发掘长4.28 米,东部被晚期现象打破,口宽3.64、底宽1.65——1.80米。南壁内收2 级生土台阶,土壁上挖出四个长方形凹槽;北壁上发现一处活土二层台,解剖后发现了与南壁对应的凹槽,活土台的形成可能和二次葬有关。甬道长4.38、宽1.66、残高2.12 米。甬道南壁掏一暗券耳室,进深2.56、宽1.87 米,顶已坍塌。横室长7.12、宽3.08 米。横室向南掏一暗券侧室,长2.52、宽2.36 米,顶部坍塌。后室长3.80、宽1.66、高3.74 米,底部残留棺痕一具。

 

  三座墓葬均盗扰严重,仅出土少量器物,包括陶器、铁器、铜器、玉石器等。陶器有罐、碗、盘、耳杯、案、仓楼、猪圈、动物俑等,铜器有矛、铺首、合页、盖弓帽等,铁器有镜、铲等,石器有玉片、滑石猪等。三座墓葬内均出土了方形穿孔玉片,其中C18M26 见银缕。

 

  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初步判断三座墓葬的年代属东汉晚期。《后汉书·礼仪志下》载:“……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结合三座墓葬的形制、规模,其墓主人身份极有可能属于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级别的高等级贵族。近年来,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先后在偃师城关镇、首阳山镇的邙山南麓发掘多座东汉封土墓冢,其中大部分均随葬有玉衣片,在后张村北华润电厂的考古工作中还发现了金缕玉衣片。以上发现表明,汉魏洛阳城东、邙山南坡至洛河间的缓坡地带,在东汉时期是极为重要的高等级贵族墓葬区。

 

  鉴于发现的重要性,在发掘结束后及时对墓葬进行了回填保护。同时,协调相关部门调整原有规划线路,绕行通过该区域。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李继鹏)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