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涩圈摞烧工艺最早始于宋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日从河北磁县文物部门获悉,该县都党乡冶子窑遗址考古发掘又有新发现,发掘出土了较多白釉涩圈、黑釉涩圈和棕黄釉涩圈的碗和盘,这些宋早期地层涩圈工艺的发现,让磁州窑涩圈摞烧工艺最早由元末明初提前至宋代。

 

  所谓“涩圈”,是指碗、盘类器物内底刮去一圈釉后形成的露胎环状圈。因碗、盘摞烧时,为了避免碗、盘足部和碗、盘内心釉液粘连,故将碗、盘内心刮釉成圈,在入窑时,将上件器物圈足(未施釉)直接置于下件器物的涩圈上,依次叠置,进行烧制,目的是节省空间、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涩圈的出现摒弃了依赖支架、支钉、垫饼、垫环等窑具实现摞烧的传统做法,在工艺上是一个新的突破。

 

  磁县磁州窑博物馆馆长赵学锋说,在冶子窑遗址宋早期地层发掘出土了较多白釉涩圈、黑釉涩圈和棕黄釉涩圈的碗和盘。磁州窑涩圈摞烧工艺,实物资料多见于元、明瓷器,形成了碗、盘涩圈摞烧为元末明初以后流行的一种烧造工艺的观点。冶子窑遗址宋早期地层涩圈工艺的发现则改变了这种认识,即磁州窑涩圈摞烧工艺最早开始于宋代,而不是元末明初。

 

  冶子窑因位于磁县都党乡冶子村而得名,紧靠漳河出太行山山口的西岸上,隔河与观台窑相望,漳河从两窑址中间穿过,蜿蜒向东北汇入岳城水库。漳河两岸除观台窑址、冶子窑址之外,还密集分布着其他窑址,是漳河流域最集中的烧造区域。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