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考古借助新技术走近公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资料图

 

  手持毛刷,考古技师孙春玲细心清理一座2000多年前车马坑里刚刚露出痕迹的马车。

 

  与以往“秘不示人”的考古发掘现场不同,孙春玲头戴小型摄像机,毛刷下细微的变化,实时投射到悬挂于展厅中央的四面大屏幕上。

 

  几名游客时而仰头观看大屏幕,时而好奇地向仅隔一道栏杆的孙春玲发问:“如何确定土层下文物的位置?”“传说中的五花黄土与车辆灰痕怎么区分?”

 

  “游客可以下行到地面以下3米深的车马坑口步道上,零距离观察发掘过程,考古现场‘伸手可及’,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主持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共考古与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马俊才说。

 

  端午节前,记者探访河南新郑市郑国车马坑景区3号车马坑公众考古发掘现场。这是一座“中字形”郑国国君大墓的陪葬车马坑,具有重要文物价值和社会宣传展示价值。为期6个月的考古全过程向公众开放,在文物大省河南尚属首次。

 

  “开展全程公众考古是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此前,已建成了车马坑防渗墙和展示大厅,设置了技术领先的宣传记录设备,发掘文物的化学加固等文保技术也很成熟,为考古走近公众提供了技术支撑。”马俊才说。

 

  长期以来,出于文物安全考虑,文物考古部门往往“关门”工作,在研究报告出炉之后才对外公布,发掘过程更不接受围观与采访,出土文物送到文物库房统一修复并做好研究之后,才能与公众见面。

 

  近年来,西汉海昏侯墓、“丹东一号”沉船、张献忠沉银遗址等考古引起公众关切,考古“网红”不断出现,处于“学术象牙塔”内的考古学,借助新的考古、文保技术和新的传播技术,从神秘走向公开,迎接公众考古时代的到来。

 

  考古人开始尝试利用新技术“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边展示”。今年初,河南文物部门打破常规,利用官方微博首次图文直播一座战国楚墓发掘进展,“牛肉汤墓”迅速走红网络,此后发布的“宝剑一出,谁与争锋”短视频,播放量达1000多万次。

 

  不断走近公众的考古在互联网上赢得称赞。有网友说,过去人们对考古的印象是“神秘”“高冷”,是枯涩难懂的学术报告。公众考古不仅揭开了考古的神秘面纱,还架起了考古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满足了公众想了解考古、了解历史的渴望。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