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故宫为何火灾少?管理更严格并使用避雷装置
资料图
故宫建于1416年,至今已600多年,共发生过80多次火灾,其中重大火灾20余次。值得注意的是,明清共24位皇帝在故宫中居住过,可从火灾数量看,明代明显多于清代。
明代嘉靖、万历两朝火灾数量尤其多,嘉靖当政45年,发生火灾14起,平均每3.2年便有一起,而清代康熙朝时,61年只发生了一起。
首先,明代故宫格局更密集。嘉靖皇帝曾说:“宫中地狭而屋多,且屋宇相连,所以火灾频发,且每每连烧。我闻南京宫中诸门皆砖砌,不用木。固知圣祖虑深。”嘉靖虽指示被火灾焚毁的房屋不必重建,尽可能留出空地,但推行不力。李自成兵败北京时,将故宫中许多建筑焚毁。清朝重建时,则更多考虑了防火因素,设置了防火墙、隔火殿等。
其次,清代管理更严格。明代很多次火灾是因宫内太监放鞭炮造成的,清代顺治时,也曾因宫女吸烟引燃绳堆,烧毁绳子3万多斤,炮车200余辆及仓库120多间。康熙时,御膳房太监用火不慎,烧毁了太和殿,康熙命令将6人斩首,通过严刑峻法,震慑了手下人。
其三,清代注意使用避雷装置。明代雷击引发故宫火灾多达16起,清代则在故宫中安装了类似避雷针的装置,康熙年间来中国的法国人戴马甘曾记述说:“中国屋脊两端,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头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接一条细的铁丝,直通地下。”不过,当时人不太懂避雷针的原理,所以清代依然有雷击引发火灾的个案。
其四,救火科技更成熟。清代故宫配置了大量激筒(又称唧筒),利用活塞原理,将水射向火焰,又称“水铳”,特别是西方传教士邓玉函参与了设计,这种“水铳”效果奇佳,所谓“但有此器则五六人可代数百人之用,又不空费一滴水,不拘多高多远,皆可立到,有似大雨喷空,无处不沾,不但可灭已焰之火,仍可预阻未燃之火”。据史料记载,“顺治初,唐某得水龙之制于日本”,成为故宫中消防利器。
宫殿建筑中大都采用粗梁胖柱,其意思就是它的承载能力要远远大于规范要求的,一般构件只用了承载能力的30%-40%.其优点是即使着火,也能支撑相当长的时间,给扑救赢得时间。
1987年8月,故宫内景阳宫因雷击起火,由于扑救不得法,延烧了3个小时,可燃烧中心雷公柱直径仅损失1/4,殿内主要承重构件损伤深度均不足5厘米。有老消防员指出,传统宫殿是重檐结构,防水效果极佳,外部怎样喷水都难进入,必须带水枪入屋内扑救。刚开始救火时,曾有故宫工作人员指出这一点,却未得到重视,结果白白耽误了3个小时,好在大殿未发生垮塌。而2008年韩国崇礼门发生大火时,消防人员因不了解相关知识,致其被焚毁,令人惋惜。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