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朔州:文物古迹耀眼中华-崇福寺原本林牙寺
旧《朔州志》载,朔城区崇福寺,创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辽契丹时为林衙太师府,统和间(983—1012),其地灵光屡见,居人不安,舍为僧居,人以林衙寺目之。
“林衙太师府”是说谬矣。辽朝有三师府,太师、太傅、太保,居一品,太师为国家公器,不可能在朔州掌印设府。辽国有大国舅司,设乙室已国舅大翁帐常衮、乙室已国舅小翁帐常衮、拔里国舅少父帐常衮、国舅太师、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诸官,掌国舅乙室已、拔里二帐之事。辽西京道共辖一府、六州、八县,府即大同府,六州即六个节度州:丰州、云内、奉圣、蔚、应、朔。朔州为节度州,设节度使。升为顺义军后,设顺义军节度使。
但是朔州节度使或曰顺义军节度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辽太宗时期,统治地区西至流沙,东至黑龙江流域及原属渤海的地区,北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南部包括燕云十六州地。建都在潢河流域的上京。以上京为中心的契丹旧地和西北各游牧部落居地,实行奴隶制的统治。东部地区灭渤海后仍实行原有的封建制。南部燕云十六州地,则继续实行汉人传统的封建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由此形成为西部、东部以及南部三个不同的区域。在这三个区域内居住着不同的民族,实行不同的制度,
辽世宗夺得皇位,囚禁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李胡,因采汉人制度,设契丹枢密使,以统领契丹兵马。契丹枢密院又称北枢密院,汉人枢密院称南枢密院。北、南枢密使参预国政,听决狱讼。辽圣宗时,韩德让兼领北、南两枢密使,综理军政,成为皇帝以下最高的执政者。此后,汉人官员可任北院枢密使,契丹官员也可任南院枢密使。
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北面管理机构从名称到内容都反映出它的民族特色。从名称上看,有夷离毕院、大林牙院、大惕隐司、敌烈麻都司、大于越府、阿札割只等等;从内容上看,一些重要机构自身兼具军政两项职能,北南宰相府、北南大王院都具备这一特色。它虽然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但许多地方看得出是学习吸收了汉族文化的;如宰相府、枢密院、宣徽院等都是承唐而来的。总之,北面管理机构是辽统治者根据自身民族的特点,又学习吸收了一些汉族文化后而设置起来的一套统治本民族的中央行政机构。
朔州位于辽国边境西段,两国以勾注山分水岭为界。檀渊之盟后,双方维持了1 20年基本和平之局面。边境事务繁杂,情况复杂。一是互有榷场,进行贸易;二是民间还有大量走私交易;三是禁止军需物资、食盐、马匹出境或买卖;四是官方往来及涉外事务;五是武装防卫与缉私、抓捕间谍。所以州节度使既要能征惯战还要有外交才能,同时还要有文化,通晓契丹文和汉文,即具有“文学器识之士”
辽朝是非常重视文化的,契丹将文士和翰林称“林牙”。北面朝官中有大林牙院掌理契丹文翰诏令,设北面都林牙、北面林牙承旨、北面林牙、左右林牙等官,掌文翰之事;南面林牙,又叫翰林院。
林牙既是官职、品级也是出身,与汉人的进士出身类似,进入翰林院,级别更高。《辽诗话》有言:“ 仕由林牙为节度”,说明当时有很多重要的节度使往往是由林牙出身的人担任的。辽朝称呼某官一般将林牙放在前面,比如《宋史》记载:“契丹遣林牙彰圣军节度使耶律宗睦来告讨夏州人回。”;“契丹遣林牙保静军节度使耶律翰林、枢密直学士王纲来,献西征所获马三百匹,羊二万口,又献九龙车一乘,见于紫宸殿。”;“契丹遣林牙怀德军节度使萧福延以国母丧来告哀,帝为发哀于内东门殿,宰臣率百官诣横门外进名奉慰,辍朝七日。”;“仁宗崩,契丹国母遣使林牙左金吾卫上将军萧福延、观书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同修国史张嗣复,国主遣昭德军节度使萧逊、给事中王籍为祭奠使,左骁骑上将军耶律逵、卫尉卿昭文馆学士刘霖、安东节度使耶律衍、四方馆使韩夷庆为吊慰使。”
比如西辽的创建者耶律大石,字重德,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代孙。他幼年时受过很好的契丹族的传统骑射训练和文化教育,又接受过汉族的文化教育。1115年考中进士,取得殿试第一名,授翰林院编修一职,不久迁升翰林承旨 ,历任泰州、祥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人称他为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
当然,辽朝的林牙很复杂,比如史载:兴宗重熙十三年见翰林都林牙耶律庶成;耶律磨鲁古,圣宗统和初为南面林牙;赵延寿传见翰林学士承旨张砺;太宗大同元年见和凝为翰林学士;韩德崇,景宗保宁初为翰林祭酒。
朔州属于南面官制下辖。辽太祖时曾任韩知古“总汉儿司事”,总管汉人事务,依唐制加号中书令。辽世宗时,建“政事省”,主管汉人事务。辽兴宗时,又改政事省为中书省。南枢密院是综理汉人军政的最高官衙。中书省只是管理汉人官民的一般行政事务,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为正、副宰相。南面官中设有翰林院掌管汉文文书。官员有总知翰林院事、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等名目。契丹人任职者称为南面林牙。
所以我们说,辽代朔州之“林衙院”实为“林牙院”,是州节度使之衙门,并且这位节度使是林牙出身。“牙”变为“衙”,一字之改,就出了个林姓的太师 .
辽代之燕云十六州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辽代文学考》卷下载:辽圣宗统和六年(988年),“开贡举,岁放进士二三人及第。……汉人由进士至大官者甚众,辽代西京人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见于记载的有孟唐牧、边贯道、宁鉴、虞仲文、康公弼、苏京和魏鉴等,在寥寥可数的有史可稽的汉人进士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此可见,辽代西京可谓人才济济。以朔州、应州而言,即有:
宁鉴(1058—1104),字诲之,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州)人。父宁的,涿州固安人,明经(经义进土)登第,终于朔州鄯阳县主簿。宁的娶陇西李氏,生子宁鉴。宁鉴形貌奇伟,“望君之形与色,虽千万人杂处,摽然见其君子。况得味辞气,伺动属音,宁不心醉神悦”( 《宁鉴墓志铭》,《全辽史》卷十)。初举进士,与同辈吟《风雪夜纵酒诗》,宁鉴独有“天下馁寒弃我意”之句,人以其比前秦王猛,虽“虱在布衣,其志亦远矣”(同上)。官著作郎、顺州军判官、平州掌书记,枢事院试验。以母老不便远离,除朔州观察判官,回家乡照顾老母。改授敦睦弘义延昌宫判官、加太子洗马。他上的奏折深得道宗器重,改授西京留守推官、加殿中丞。命出未拜,特降旨任枢密院令史、加尚书户部郎中。乾统二年(1102年)冬,宁鉴奉命出使宋朝,不辱使命,因功升为蔚州忠顺军节度副使。他勤于政事,执法严明,到任不数月,蔚州民“无贵贱贫富,皆以为神明常在屋隅间,出入动息,不敢枝梧。其人心畏服如此”(同上)。乾统四年(1104年)春,以疾终于官署,年四十七。宁鉴妻高氏(1061—1109年),为广陵人太子洗马高冲女,封本县君。高氏“温惠贞苦,抚诸孤,有母道”(同上)。乾统九年(1109年)春,高氏去世,年四十九。枢密直学士、权翰林学士虞仲文为其撰墓志铭,今存。在序文中叙述了与宁鉴的情谊,是研究辽代文学的珍贵资料。宁鉴夫妇生有三子:长曰□孙,举进士;次曰福惠,左班祗侯;季曰郑九,亦中进士。宁氏一家竟出进士四人,这在辽代是十分罕见的,反映了辽代西京一带的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局面。
康公弼(?——1123)字伯迪,应州人,二十三岁中进士,初为宁远令,监平州钱帛库,因岁歉收,人民困蔽,上奏朝廷,减免赋税,深得民心,老百姓为其立生祠。农民起义军侯概攻陷川州,派人护送公弼出境,曰“良吏也。”(《金史•康公弼传》)金天铺七年(1123)与虞仲文等一同被害,金谥忠肃。天会七年,赠侍中。正隆二年,改赠特进,道国公。
李正臣,应州(今朔州应县)人,辽进士。
崇福寺的前身是“林牙寺”,“林牙寺”的前身又是什么。旧《朔州志》载崇福寺“创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唐鄂国公尉迟敬德卒于高宗显庆三年(658)。其死后7年创建于朔州鄯阳的这座建筑,应该是“鄂国公祠”或“鄂国公庙”。唐之后,经过五代十国,宋辽战争种种乱世,鄂国公祠或庙被毁,于是辽人便在其废墟上建立了官衙,又在官衙位置上建立了寺庙。
以后,熙宗崇信佛法,皇统三年(1143),朔州顺义军节度使安远大将军开国侯翟昭度奉敕建弥陀殿七楹(在大雄宝殿后)。其后不久又建观音殿五间,历时十多年方才竣工。它在雁北宗教文化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弥陀殿匾额、塑像、壁画、雕花门窗、脊饰琉璃,后被誉为“金代五绝”。天德二年(1150),海陵王题额“崇福禅寺”。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河东宣慰司委官朔州知州答里牙赤。至治、至顺间(1321——1333),浙江无一宝公禅师住持朔州崇福寺。无一对佛学的研究博大精深,声闻达于朝廷,特颁《大藏尊经》一部纳于藏经阁,崇福寺的社会声望为之大振。
邾约,籍未详。洪武十年(1377)任朔州知州,创学庙、邮驿、修葺治廨”,建永丰仓(址在州城西北云路街北)。是年,朔州卫(左、右、中、前、后)5所,各设社学1处。每处有教读1人,随其里、所之便,教12岁以上,20岁以下,有志学文者肄业,兼读《御制大诰》及本朝律令。
洪武十五年(1382),皇帝诏示天下开设僧道衙门,释道两教重兴。次年,永平侯谢成出巡至朔州,见崇福寺建筑摧崩,故意欲重新,遂将囤粮清空,令地方官吏遣工即日修葺,但彼时仅筹划备料而已。
翁应祥,字兆吉,南直隶(今江苏)常熟县人。万历庚子科(1600)举人。初授无锡县学教谕,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东林党人折节定交 .迁福建光泽县知县。天启七年(1627),任朔州知州。居官清正廉明,人皆敬畏。时朔州地处西陲,过城戍边之兵不断,但州民从未受到骚扰。课士爱民,自言“于朔之军民士庶,若吾家众也”。 实心为政,百废俱兴。崇祯三年(1630),主持重修城隍庙,待竣工后,亲作《重修城隍庙碑记》。崇祯四年(1631),主持重修已倾圮之南城楼,仅数月即完工。同年,翁应祥为朔州崇福寺题额 “林衙古刹”,列为朔州八景之首
汪嗣圣,湖广荆州府江陵县人。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汪应铨榜第二甲第五十一名进士。雍正三年(1725)任朔州知州。雍正十年(1732),在城街道北建鄂国公庙,并亲撰《祀鄂国公文》。
季绾,乾隆年任朔州知州 .朔州崇福寺山门三间,建于清朝。门上悬有“崇福寺”竖匾一方,文字:乾隆壬戌年孟冬谷旦立。特授奉直大夫、知朔州事(加三级、记录六次)——季绾率众重修。
崇福寺坐落在今朔州老城东大街,由南向北有金刚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段、弥陀殿和观音殿,前后5重院落,规模庞大、主次分明。
弥陀殿
崇福寺的主殿是弥陀殿,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建,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至为可贵。殿身面阔七间,通阔40.96米,进深四间八椽,22.31米。殿为单檐歇山顶,总高约21米。殿身坐落在高大的台基上,基高2.4米,基前又有宽敞的月台,衬托得殿宇高大雄伟,瑰丽壮观。
正面檐下“弥陀殿”竖匾是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笔法纯熟,字体遒劲,至今已历800多个春秋。殿前当中五间为隔扇门,后檐明间和两梢间各装大板门两页,供游人进入殿堂之便。为了扩大内部空间面积,当心五间,中柱减去,前槽四根金柱仅留两根,并移至次间中线上,增大了佛坛位置与礼佛部位的空间,这种减柱与移柱的做法,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大胆创新。
大殿内佛坛横跨5间,设像9尊。“西方三圣”端坐主位,中为弥陀佛,东为观音菩萨,西为大势至菩萨,3尊主像仪态雍容华贵,面部端庄恬静,气度超凡脱俗。主像两侧4尊立像为胁侍菩萨,坛前两隅为护法金刚,俗称哼哈二将。9尊塑像共居佛坛,主次分明,高低大小错落有致,组成一个和谐协调的整体。塑像虽经明代重装,但造型、躯体、面容、衣饰仍保持金代原塑风骨,是难得的金代塑像精品。
弥陀殿建于二米多高的台基上,通高21米,冠于全寺,是全国现存较大的金代建筑。建筑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入椽。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后与观音殿月台相连。单檐九脊歇山式。殿内梁架结构具有独到之处,随着殿内金柱的减少,主体结构与其他建筑不同。弥陀殿棂窗也很精致,镂刻透心图案纹样达15种之多,有三角纹、古钱纹、桃白球纹等,这些图案不仅是优秀的艺术佳作,而且对研究金代建筑装饰具有很高的价值。
殿内塑像
殿内中央砖砌佛坛上置三尊主像,分布在长跨四间的大佛坛上,中为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称“西方三圣”。主像两侧胁侍菩萨表情恭谦,别具神态。两大天王怒目狰狞,似在护法守职。主像背光为编条泥壁,图案呈草叶纹,边沿是焰光。中间背光浮壁13尊伎乐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主像两侧塑胁侍菩萨4尊,身式微曲;台前两角有两金刚侍立,威严雄健,怒目圆睁。好像在履行各自的护法职守。这些彩塑都是建殿时作品,虽经明代重装,但造型、躯体、衣饰、面容没有大的变化,仍不失为我国金代塑像中的珍品。
殿内壁画
弥陀殿内四周墙壁满绘壁画,共计345.75平方米,也是金代作品。画题内容主要是佛和菩萨讲经说法的画面。在一座殿堂之中,建筑、塑像、壁画、琉璃以及门窗隔扇,檐下匾额、墨书题记等多种金代文物,荟萃一处,历经800多个寒暑,完好无损,实在难得。此外,还有千佛阁、天王殿、钟鼓楼、文殊殿、地藏殿、三宝殿、观音殿等,也颇壮观。
殿内四壁满绘壁画,10躯高大佛像结趺而坐,端庄慈祥,分布于东西山墙和后墙。壁画上方为飞天,翱翔于五彩祥云之间。西尽间绘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姿,变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绘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龙楼宝盘,刀戈剑戟,琴棋书画等应有尽有,千变万化。下左为婆薮仙,神情自若,老态龙钟,下右方为吉祥天,神情安详,持重彬彬。东尽间分上下两层,绘三佛三菩萨,后壁门榻上绘16宝观。整个壁画庄重宏伟,气势夺人,画工精细,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色彩绚丽,壁画与佛像交相辉映,大殿更加金碧辉煌。
第四进院内的主殿弥陀殿内有“五绝”:
正面檐下“弥陀殿”竖匾是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笔法纯熟,字体遒劲,至今已历800多个春秋。此为第一绝。
殿内塑像虽经明代重装,但造型、躯体、面容、衣饰仍保持金代原塑风骨,是难得的金代塑像精品。此为二绝。
第三绝是壁画。殿内四壁满绘彩画,面积达327平方米,题材以佛和菩萨“说法”为主。整个壁画采用了先进的沥粉贴金技法,使画面颇具立体感,堪称金代壁画佳作。
雕花门窗为第四绝。大殿正面5楹门窗一律雕花,图案纹样以中央明间为轴,东西次间、稍间两两对称相同,雕有三角纹、古钱纹、雪花纹、椒眼纹、菱花纹等15种花样,构图严谨奇巧,制作规整精美,是我国古建装修史上难得的珍品。
弥陀殿的第五绝是脊饰琉璃。正脊两端的高大蟠龙鸱吻,高达3米多,雄踞左右,驱邪镇火。脊刹左右的两尊琉璃武士,虽赤手空拳,但颇具威严。力士高度约1.5米,为我国现存最大的镇殿琉璃俑。
值得一说的是崇福寺的千佛石塔。
在朔州市朔城区崇福寺的弥陀殿内,原珍藏着一座反映我国北朝佛教艺术成就的珍贵文物——千佛石塔。千佛石塔是北魏奉佛的圣物,是朔州崇福寺镇寺之宝,国家一级文物藏品。
据塔底题记载,北朝天安元年(公元466年),献文帝拓跋弘的小臣曹天度倾全家资产雕造,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该塔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约3米左右。
千佛石塔塔身平面呈方形,塔身高205厘米,共九层,塔身上面共浮雕佛像1400多尊。特别是侍立菩萨像高1.81米,与真人略同。
塔刹上壁龛造像,前所未见。塔刹下部雕成刹基柱,稳置于最上层顶端,平面呈方形,总高约50厘米。刹基柱上承刹身,四隅各有一个佛龛,龛内浮雕两尊小佛坐像,转角立柱雕一人像,龛下各以莲花为结,上部翘出房檐,承以雉堞状的山花蕉叶,山花中间夹雕小佛坐像。房檐顶端呈覆钵,上有相轮九重,宝珠作结。
石塔最生动的地方在于,在龛左右起“枭混”曲线,左右上部有小佛围抱,全然塑造出了一个佛的世界。造像及艺术风格与云冈石窟塔柱惟妙惟肖。各层四隅上部翘出塔檐,翼角微翘,椽望、连檐、石顶等俱全,完全仿木结构雕制。
石塔立面形象精湛美丽,各层高度逐渐低矮,塔身宽度层层递减,使塔的轮廓微微内收、挺拔俊秀,呈四角锥体状,为中国重楼建筑与印度塔身构造巧妙结合的产物。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楼阁式佛塔,对于研究北朝时期我国佛教、造塔以及雕刻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台北历史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黄永川先生多年研究千佛石塔,他从石塔的制作意义、图像雕作、纹饰的雕作意义、色彩配饰、艺术形式与风格方面进行研究,并给予高度评价,称千佛石塔是不折不扣的国宝。
崇福寺现在仅存塔刹。1937年,日寇占领朔县城,日军驻扎崇福寺。当时,千佛石塔存放在崇福寺弥陀殿东南角,是镇寺之宝。1939年,日军将石塔偷偷运往日本,丁克成冒着生命危险将石塔的塔刹部分藏了起来。塔身被日军运回日本,安置在东京帝室博物馆。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塔身被交还给中国,后辗转台湾,现存台北历史博物馆。建国后,丁克成将塔刹献给国家,塔刹重又回到了崇福寺。塔刹和塔身开始了50多年的隔海对望。
1979年,奥地利某大学一名专门研究石塔的教授格拉兹在台北见到了千佛石塔的塔身后,激动万分,称山西朔县崇福寺的塔刹就是该石塔的塔刹,并发表文章进行论述。
九层石塔已为台北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因北魏千佛石塔塔身为九层,在台北被称为曹天度九层石塔,现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为镇馆之宝。
台北历史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黄永川先生就石塔曾撰写3万多字的论文。在1995年庆祝建馆40年时,从馆藏的5万件文物中选取40件入书介绍,他说,对于北魏曹天度九层石塔是了然于胸,无可取代,被公认为本馆首屈一指的国宝。
黄永川称九层石塔为国宝是名副其实:就石塔本身而言,第一,纪年翔实,公元466年,是现存我国最早而保存最完美的个体石塔;第二,雕刻时间、石材、及技巧均与北魏石雕黄金时代云冈昙曜五窟时一致,为印证中国石雕黄金时代的代表作;第三,石塔造像内容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百态及特殊信仰;第四,石塔呈木造样式,是研究六朝时代木塔及建筑技术的绝好标本;第五,石塔雕刻风格独具,造型完美,为中国宝塔雕刻中之翘楚。(中国文物网驻朔州工作站)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