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纪念屈原?大变革时代坚定而孤独的改革者

  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遭小人诬陷,含恨抱石自沉泪罗江。楚人怜之,纷纷驾船争逐江上相救。端午节由此而来,此后每年端午节,吴越、荆楚一带都会举行龙舟竞渡来纪念屈原,荡起刻着龙形的独木舟,伴随着阵阵击鼓声,在水面所竞渡的游戏。

  我们中国人纪念屈原,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还因为他是一位壮志未酬的改革者。

  屈原生活的战国末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是中国从战乱分裂走向统一的年代。跟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一样,在屈原生活的那个年代,旧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法图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改革,成为时代主题,成为强国之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屈原就生活在商鞅变法之后的楚国。按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曾很受楚王重用。

  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大诗人屈原、贵族屈原、高官屈原,已经是当时楚国乃至列国的偶像级人物,但面对强大的秦国,心系祖国前途命运的屈原清醒地认识到,楚国如不变法图强,将面临亡国的后果。偶像级人物屈原积极辅佐楚王变法图强,力图挽救自己的祖国于危亡之中。改革难免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因为推行法治、选贤任能、重视民生,屈原与楚国旧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屡遭小人诬陷和楚王疏远,多次被流放。

  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个以国家富强为己任,为黎民百姓的疾苦奔走呼号,同时又不被理解和认同,上下求索、虽九死犹未悔的孤独的身影。公元前278年,秦国将军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屈原在悲愤和绝望中,自沉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殉葬了自己变革图强的政治理想。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