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与文保并行,广济桥见证“动静两重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之前有游客打电话投诉,说塘栖景色美,广济桥也很有历史感,就是运河里的淤泥煞了风景。”余杭区塘栖镇“五水共治”负责人张正华这些天都忙活着京杭大运河塘栖古镇段的清淤工作,这是这一河段近14年来的首次清淤,“4月份的时候,淤泥已经露出水面了。”

 

  此前,京杭大运河塘栖河段已停止大型船只通航,仅对旅游船只开放,但这一河段位于大运河两个通航段之间,泥沙易沉积,一度淤积严重。既然如此,为什么近14年未进行清淤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塘栖古镇有一座广济桥。

 

  广济桥是目前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因如此,在广济桥周围开展清淤工程,不得不考虑工程是否会对文物产生影响。

 

  经专家论证,以广济桥为界的运河上下游各60米水域被划为重点保护范围,并用围堰进行了隔离。重点保护范围内不使用机械清淤,而是种植水草、安装曝氧设备,对水环境进行生态修复,这项工作已于4月完成。“施工期间,我们派专人盯着,进出重点保护范围的船只只能通过人工牵引通行,整个修复工作做得和绣花一样精细、小心。”张正华说,“水生植物种植加微生物治理,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水质,也提高了古镇的旅游风貌。”

 

  记者在广济桥上看到,长120米的重点保护水域内,河水清澈,站在桥上便能看清河底的水草、鱼类,河面上的睡莲已经开花,与运河两岸的建筑相映成趣,一派静谧的古镇风情。

 

  在重点保护范围围堰外侧,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河水被抽干,工人们正在河床上用水泵冲刷淤泥。“将水抽干是最彻底的清淤方式。”张正华介绍,“目前,清淤已经进入尾声,预计近几天就能全部结束。接下来要进行水生态立体修复,逐步恢复河道自身生态系统。”(通讯员 沈旸 戴妍艺 记者 汪玲)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