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花鼓舞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舞蹈
遗产编号 ⅲ-14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峨山县 申报日期 2006
峨山彝族花鼓舞,彝语称“者波必”,流传于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的彝族村寨。在双江镇、小街镇、甸中镇、化念镇、塔甸镇、大龙潭乡、富良棚乡、岔河乡,均有大量的彝族花鼓舞分布,并有经常性活动。
花鼓舞于清末(1898年)传入峨山,民国时期在全县普及。流传至今的花鼓舞作为彝族人民创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已成为彝家人怡情、励志的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峨山彝族花鼓舞原用于丧葬、祭祀,后广泛用于婚丧、奠基、新房落成、接神送祖等民俗活动,现已成为仪仗及广场表演的主要内容。花鼓舞为5人合跳,由“龙头”执箐鸡尾领舞,其余4个舞者左腰系花鼓,右手执槌击跳,以颠跳为基本步伐,有蹬、拐、转、垫、跺、腾跳等变化。花鼓舞分快、慢两种节奏,慢板称“板鼓”,击打有力,刚毅沉着;快板称“紧鼓”,活跃奔放。除“台阶舞”、“点脚步”、“小兔舞”、“进三退三”等套路为慢鼓外,其余皆为紧鼓。峨山花鼓舞是彝汉歌舞文化的结合体,起舞时原唱汉语花灯调,现在有些地方则唱彝语或半彝半汉的“跳乐调”。自花鼓舞传入峨山后,融入了峨山彝族“跳乐”中的“韧脚”、“跺脚”、“颠脚步”、“引步”等动作,有“四合心”、“蛇蜕皮”等35个套路,模仿动物、反映生产劳动或以自然界中的事象命名。这些套路多为连贯或穿插组合表演,有时一段舞中有多个套路相组合,也可单独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具有似彝似汉的艺术风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较高。
花鼓舞需经师傅传授动作套路和表演程序,必须专门学习才能掌握技艺,有村寨相互传承、本村传承、家庭传承和少数自学方式,群众基础良好。据2004年7月调查,峨山县共有花鼓队594支,鼓手7251名,能跳花鼓舞者上万人。花鼓舞演出终年不断,各社、乡、村经常组织赛事或联谊演出,在彝族火把节等节庆活动中更成为一项重头戏,多次参加国家、省、市演出并获奖,是该县人民喜爱的“县舞”。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