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子秧歌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舞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ⅳ―1 所属地区 黑龙江·牡丹江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牡丹江市、哈尔滨市 申报日期 2006

 

  “鞑子秧歌”流传于牡丹江宁安一带。宁安是满族先民肃慎的发详地,满族民间文化艺术蕴藏丰富。

 

  “鞑子秧歌”表演顺序为:“花棍前引路,女真随后边,鞑子压阵角,老妈来回串”。老鞑官坐抬椅饮酒,见到美貌姑娘即上前调戏,老妈赶来周旋保护姑娘,并将银牌天使灌醉,老妈带领众人把鞑子团团围住一顿痛打,表演结束。“鞑子秧歌”舞队人数有六七十人之多人物扮相以戏曲人物为主,队员手持的道具有彩棒、霸王鞭、花扇等,行进时,队中打有许多面长方形旗帜。这些都和汉族秧歌相似。一旦扭起来,满族文化特征便显现出来。大幅度地扭动的双臂,转动灵活的腰部,尤其是下装(男)的步伐是“弓箭步”、“大别步”和“蹲裆步”,以短健为美。表演突出突出“逗”与“浪”,妇女动作优美欢快,猎人与武士动作刚劲粗犷,老妈和老鞑官则充分体现出“浪”。受汉族民间艺术影响,“鞑子秧歌”音乐及服饰满汉交融。音乐由满族小曲与汉族乐曲组成,行进中用汉族曲牌,进入场地表演则奏满族小曲,这些都带有浓厚的满族生活特点。

 

  “鞑子秧歌”非常文明,讲究礼数。每当正月各村扭秧歌,村村串演路遇时,都要由“大老爷”出面互相致礼。双方“大老爷”出队前,三次互相碰肩。施碰肩礼,这是典型的满族礼节。这种“鞑子秧歌”以白旗寨为中心流传于铁岭的东部山区。从人物扮相到舞姿,都可看出这是满族先民在自身歌舞形式的基础上,融合汉族秧歌的某些成分而形成的满族秧歌。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