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灯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舞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ⅲ―7 所属地区 安徽·铜陵·铜陵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铜陵市铜陵县 申报日期 2006

 

  流行于闽西龙岩适中、闽南南靖等地。竹马灯元代传入福建,成为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为群众所喜爱,龙岩适中竹马灯从人物脸谱、舞蹈动作及队形变化上看,属于表现丰收喜庆迎宾的欢乐场面。全队共十人十骑,两个小生,一个扮书生手扶扇,另一个执令旗,各骑红马;两个小丑,项童打扮,各骑白马;其余三对扮村姑和青年,各骑黄马。四盏四角灯,两幅城墙城门布条。由骑红马小生领头,在广场作流动性表演各种队形变化的舞蹈,乐曲有《五更响》、《补缸歌》、《卖杂细》等。闽南竹马灯则多表演《昭君和番》的故事,表演者脸谱各异,服饰有别,出场时有番兵头、小丑、小生刘状元、番王等,有的还加毛延寿,也是十人十骑。

 

  竹马灯分布于沿江江南一带,铜陵地区主要是钟鸣镇及周边县市,钟鸣镇竹马灯主要组织制作演出地在该镇牡东村白牡岑自然村,每年春节期间到周边村庄游玩。

 

  相传明末清初,该村西南方有一山在夜里可听到马铃声响,后又有人发现一个红脸大汉,疑是“关公老爷”现身,经村里掌门先生及族长们商议,以玩灯纪念,于是决定请师傅用蔑扎成竹马,并请一人化妆成关公为活菩萨,以关公解皇嫂一段故事为基本内容,配以民间乐器道具,四处游玩,接受人们烧香、朝拜、许愿,逐渐形成一种集布阵、穿花、跑马等为一体的民间表演形式。

 

  后每逢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年,就自行组织,祈祷来年五谷丰登、身体安康。82年始恢复至今。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