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爱社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舞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ⅲ-8 所属地区 山西·晋中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晋中市寿阳县 申报日期 2006

 

  “爱社”傩舞,发源于远古时期黄河流域中部,是黄河文化发祥地极为古老和原始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借助于“鬼”傩的形式表现了“轩辕大战蚩尤”的创世传说,表现了远古人类狩猎时代神鬼崇拜中的一种“鬼”图腾和中华民族勇于斗争、勤劳勇敢的古老民族精神。现今仅流传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境内,寿阳古称上艾、中艾、下艾(今盂县),爱社即由此而来。春秋时称马首邑,西晋置县授州,今称寿阳。全县范围内分布着竹马戏、铁钗等60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和民间武术形式,是古老的民间舞蹈和民间艺术之乡。

 

  “爱社”傩舞表演时由24人组成,6名大鬼戴鬼脸面具主要表演,18名小鬼站成城郭形两边助阵,表演程序分武势(基本动作,表现战前准备)、倒上墙(摆阵对垒)、直墙(队形变蛇蜕皮)、小场(攻城失败,重新布阵)、过关(脱靴偷袭,越城夺旗)、耍桌(攻城胜利百姓沿街犒赏)等,整个演出约50分钟。主要用于为轩辕黄帝过生日、祭祀、祈雨等。《寿阳县志》记载,每年阴历七月十三,“爱社”和邻村三大社都要到本县阪泉山附近的北神山轩辕庙进行祭祀表演,据说是为轩辕黄帝过生日。而“爱社”是唯一被允许进入轩辕庙内进行表演的社火,其他三大社的节目只可在庙外的山头上表演。从爱社鬼脸面具制作工艺来看,它被认为是一种“鬼” 图腾的原始崇拜。

 

  通过对“爱社”鬼傩的挖掘整理,从而可以溯源到中国古老面具艺术的源渊信息,和人类远古的狩猎文明形成的“神鬼图腾”到农耕文明形成的“动物图腾”的演变进程,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渊源演绎进化,对发掘和弘扬山西乃至中原文化具有某种启示意义。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