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老汉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表演近万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75岁老人黄华清(左二)和他的善书班。

 

  善书表演者说:善书弘扬的是善行美德,这么好的东西,我要让大家都知道。

 

  29日,75岁的“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善书代表性传承人”黄华清留在家里,对善书进行创编、收集和整理。除了进行传统表演外,闲暇时候,他便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创作,并且自费将所创作出来的善书装订成册。无论到哪里表演,他都要免费向群众进行发放。数十年来,他共送编、刻、印善书小册子40余万册,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路遇矛盾纠纷 他唱《劝善文》化解

 

  每逢节假日、农闲时或是红白喜事现场,黄华清便会去到群众中间,用通俗易懂的俚语向大家宣传善行美德,不时还会打起莲萧边唱边跳,旁边帮腔的人一边应声附和,一边击打乐器,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煞是热闹。

 

  在黄华清的表演中,既有劝弟兄、劝邻居、劝妯娌的《三劝歌》,也有宣扬中华美德的《十要十不要》、《好与坏》,既有传统的《三字经》、《四言八句》,也有现代的《五讲四美》、《尊老爱幼》,内容风趣诙谐的词句、浓浓的乡土气息,让大家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美德的滋养。

 

  除了平时的义务表演,黄华清“劝善”举动无处不在。

 

  2014年5月16日,黄华清在从双槐镇坐车到另一个镇的途中,车上一名年轻女子和老年人因为座位的问题发生了争吵,他一边主动上前劝解,一边唱起了反映社会公德的《劝善文》,顿时化解了僵持的矛盾,全车人纷纷拍手称好。

 

  他是双槐善书第四代传承人

 

  双槐善书,流传于重庆合川区双槐镇,俗名劝世文、劝书文、劝善文,即奉劝世人做善事的文章。

 

  双槐镇的善书主要是向世人宣讲真、善、美,告诫人们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最初双槐善书只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庙会时说唱,后来逐渐成为人们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并可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茶楼酒肆以及寺庙内外宣讲,深受乡民的欢迎。

 

  黄华清祖祖辈辈均以务农为生,虽勤恳务农但仍不够养家糊口,故而其祖父黄志开自十多岁便拜师唐新增(清光绪年间的善书从业者),学习善书表演艺术,并由此作为一项改善家庭经济的手段。双槐善书由此传承了下来,黄华清为第四代传承人。

 

  表演近万场 街头院坝都有他的身影

 

  在黄华清的大力传承以及当地政府的挖掘和保护下,2011年,双槐善书被正式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为进一步保护和发扬善书,在双槐镇党委政府的组织下,黄华清开办了培训班,免费对喜欢善书的群众进行培训。

 

  “善书弘扬的是善行美德,这么好的东西,我要让大家都知道。”数十年来,黄华清向群众表演善书近万场,惠及群众100000余人次。黄华清和他的善书班子的足迹遍布合川大小场镇,甚至辐射到周边华蓥、遂宁等地,庙宇前、街头上、院坝间,到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