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踢球舞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舞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ⅲ-3 所属地区 福建·泉州·石狮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泉州市石狮市 申报日期 2006

 

  泉州踢球舞,俗称“贡球舞”、“碰球舞”,舞蹈的名称直观地反映了该舞蹈最重要的特色,即以脚踢球,以手抛(贡)球,和以身体其他部位,包括肩、臂、肘、膝、头、脖等碰球、接球等。

 

  踢球舞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体育游戏 “蹴鞠”。汉刘向《别录》:“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也材也,皆为嬉戏而训练之。”汉王室所藏的军事书籍中有一部《蹴鞠新书》,《后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兵技巧十三家”之内。古汉语“蹋”、“蹴”即“踢”,“鞠”即“球”,“蹋鞠”、“蹴鞠”即“踢球”。 这种游戏后来演变为两个分支,一个是现代足球运动的雏形,另一个就是通过与音乐、歌舞等艺术形式的结合,逐渐舞蹈化,成为“蹴鞠舞”。唐人有《内人踢球赋》载述,“球体兮似珠,人颜兮似玉”,“疑履地兮不履其地,疑腾虚兮还践其实”,把女子踢球描写得惟妙惟肖。

 

  “蹴鞠”舞蹈形式的流布并不限于泉州,但是泉州踢球舞有一定的科范程式,也最为风趣。踢球舞传入泉州后,经地方戏曲吸收、改造,与梨园戏科步结合,吸收南少林武术动作,包括球手的动作,使“踢球”的动作更加舞蹈化。保留至今的宋元南戏梨园戏,其宋元旧篇《郑元和》中“亚仙踢球”一场,即保留了宋元时代泉州踢球舞的科范程式。另方面,泉州高甲戏以丑角艺术见长,泉州踢球舞加入丑婆表演动作,妙趣横生,极尽诙谐戏谑,使得这种舞蹈成为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流传、影响了闽南各地的民间踢球舞。

 

  泉州踢球舞一般按娘、婢、女丑等角扮演,除司球者外,其余皆为女性,表演大致可分为“舞台彩球”、“踩街彩球”和“高跷彩球”三种类型。“高跷彩球”因受高跷的制约,动作上不如其它两种翻跃自如。“踩街彩球”主要是在踩街活动中行进表演。还有一种“彩球弄”舞队形式,一般为男一人舞彩球,彩旦一人,彩婢(青年姑娘)四或六人,随后是手执洞箫、南琵、月琴、二胡以及打击乐“小叫”、“铜钟”、“响盏”的演奏者,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