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潘公戏(布帐傩)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舞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ⅲ-6 所属地区 江西·九江·德安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九江市德安县 申报日期 2006

 

  德安布帐傩源于唐末宋初,以“请神”、“驱鬼”、“捉蛇”、“寻医”、“关公打大刀”、“竖杨树桩”、“单、双杠翻杠”、“倒立表演”、“拜天拜地”等表演形式,于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分白天游春和晚上表演两项,演出内容主要是祈神保佑、驱鬼逐魔、消祸灭灾、保佑合家平安、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增延福寿,并杂有农事生活、四季时调娱乐,亦有一定的宗教礼仪、杂技表演色彩。其特点是开棚做戏,棚为布帐(幕),做戏即表演演员头戴傩面(鬼脸壳),语言及唱歌均属当地原生态的民歌唱段,乐器仅限锣、鼓、笛三种,表演器具有木偶(装有三根支杆、二尺来长杖头),面具用樟木雕刻的各种人头像,以油漆化妆。游春和表演都有严格的程序和各种仪式,既有人物故事、场次故事,又有歌舞,唱、??、做、打、杂技等综合性表演手段,所唱段子的音韵都是傩歌《柳七娘子游春》音韵的主旋律。

 

  德安县布帐傩流传于德安县境内吴山、爱民两乡,主要分布在樟杨柳村“六桂”、“三胡”、“二李”、“一陶”共12个村落,位于东经115°23′―115°50′,北纬29°10′―29°30′,地处幕阜山脉中段。据唐人崔令钦所著《教坊记》中记载,传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德安布帐傩历史悠久。其形式、表演艺术、内容、口白等都具有独特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整个中华民族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民俗和人类生存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是江西赣北丘陵山区祭祀文化活动的宝贵资源,为傩文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依据,并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不断提高民俗、祭祀文化的品味,充实丰富中华民族“傩”文宝库发挥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