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狮子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舞蹈
遗产编号 ⅲ-1 所属地区 陕西·安康·石泉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安康市石泉县 申报日期 2006
狮舞这一民间表演形式,流传于山东及全国各地,甚为普遍,受到群众的欢迎。狮舞是吉祥的象征,能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及幸福向往,并寓意着除害消灾的寄托,因此,有着悠久的历史,火狮子是其中的一种形式。“火狮子”因狮毛由点燃的火捻组成,演出时通身窜火星而得名。它流传于莘县,是目前唯一保留较为完好的演出节目。据老艺人徐汉滨讲,莘县东街的火狮子是从十八里铺乡鞠屯村学来的,从第一代老艺人康万录算起,到1965年最后一代表演的任宗路,已流传了5代,后来传到温庄村,至今只有温庄的火狮子屡演不衰。
火狮子是在农民祭春求雨时,仅只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日)晚上表演的。其时正是“月黑头”天,夜里表演火狮子,只见由火光线条构成的火狮子突然窜出,万点火星闪烁,堪称奇观。因受道具的制约,火狮子的表演时间很短,一般只有10分钟左右,因而民间有“二月二姥娘一会儿就走,东街的火狮子―不撑时候”的歇后语。
火狮子造型奇特,每只狮子的狮毛是由3600支火捻组成。表演时,火捻点燃,观众只看到由细碎的火星勾勒出的威武高大的狮子形象,却看不到舞狮人。当火狮子追逐跳跃时,浑身星光闪闪,火星不停地抖落,在其晃肩抖毛时通身火星四溅,再加上风吹,便产生了忽明忽暗、火星闪烁的艺术效果。整个演出在紧锣密鼓声中,火星四溅,硝烟弥漫,火狮子在火球的逗引下,时而腾空跳跃,时而追逐嬉戏,时而争球斗胜,把狮子的生活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火狮子的艺术效果,关键在于道具。过去为了保密,每年演出完就将道具全部烧掉,来年重新制作。给舞狮人着装时,也不许外人看,更不外传。据说温庄村的火狮子,即是外甥爬上舅父的房顶偷偷学来的。这次是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和老艺人的配合下,才得以将此艺术珍品收集整理出来。
火狮子的制作共分头、身、尾三大部分,狮头用竹片、细铁丝、细麻绳扎成,然后在竹片上钻眼插火捻,口、舌、耳、鼻、眼、眉等也均以竹片和铁丝、火捻制成。狮身又分三部分。前肢,它的上肢是人的胳膊,由6块木板连接起来包裹其外,下肢是人手拿的木拐,拐上有火捻。后肢,上下两肢各裹6块木板,上打有均匀的小孔,缀上火捻,即成狮身外衣。狮尾是一根枣木树枝,缀上火捻。连接头、尾的是脊背上一根1米长的柳树棍。火捻是用民间俗称的“细火纸”外包“毛头纸”搓成。每逢演出,全村老少都做火捻,将纸搓成30多厘米长的捻,再对折搓成16厘米长的捻绳,然后将捻搓至坚实挺直为止,最后将搓好的纸捻用食油浸泡,待纸捻全部浸透后晾干,缀于狮子外衣上。火狮子的装扮是,表演者先披湿麻袋,外着捻子外衣。卸装的关键就在连接前后的梭子,梭子必须一拉就全身解开。如果梭子解不开,就会火烧身了。
火狮子的表演原有大狮两只(为了使狮子高大威风,每只狮子均由一位身体魁梧、强健的年轻人扮演)、小狮子两只和逗狮人。现在表演已无小狮。火狮子的表演动作有“晃肩”、“搔痒”、“抖毛”、“扬爪”、“打舒展”、“转头用尾”、“㨄高”等动作。两狮子还可穿插做追逐或争抢绣球等即兴表演。逗狮人手拿的火绣球也由火捻组型,即将火捻缀于木板竹片组成的球体上,动作以晃球、转球、抖球为主。
火狮子用打击乐伴奏,乐队根据表演者的动作给予及时而恰当的锣鼓点配合,主要是烘托气氛,动作不要求踩上节拍。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