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舞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舞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ⅲ-5 所属地区 山西·朔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申报日期 2006

 

  “ 丰收舞”是个文革成分很重的词语,来源就是当年知青在农村下乡时,顺手牵羊摘地里的蔬菜、粮食、鸡鸭回去,偷偷打牙祭,美其名曰跳“丰收舞”。发展到成都话里也有吃“欺头”的意思。丰收舞是蓝靛瑶族特有的舞蹈形式,平日里,村民们经常聚集在一起跳,以跳舞的形式抒发他们对大自然和新生活的热爱。

 

  丰收舞-赛马节上丰收舞

 

  赛马节上丰收舞在每年的七月至八月,甘孜州理塘、色达、石渠等地的藏族同胞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节,既庆祝一年的丰收,又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草茂羊肥。石渠县位于四川省西北角,与西藏昌都地区和青海玉树地区隔江(金沙江)相望,藏语称为“扎溪卡哇”,就是雅砻江流域的部落之意。平均海拔4200米,草原面积占全县85%,以畜牧业为主。每年七月中下旬,石渠县六万藏族牧民都会云集县城附近,在广阔的草原上搭起数千顶色彩斑澜的帐篷欢度赛马大会,赛马节上将举行各种各样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及竞技活动。

 

  赛马:赛马是其间最为精彩刺激的节目,牧民夹道在一千多米范围草甸围坐,由各地挑选出来的赛马和赛手进行多种赛马比赛、有赛速、射击、射箭、叨羊等比赛项目。锅庄舞:这种由古老的宗教祈祷形式演变而来的舞蹈,它融入了千百年来藏族同胞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吸收的许多模拟劳动生产动作和飞禽走兽的或飞腾跳跃,或喜悦欢乐的形式,舞蹈粗犷豪迈、英勃刚健。藏戏:具有强烈民族性和神秘色彩的藏戏,主要由历史剧(《如文成公主》)和神话剧为主,演员全部身着古戏装和经艺术夸张的面具,鼓乐声浑厚激荡、神凝庄重,似歌似舞似曲艺。服饰头饰相竞美:一年一度的盛会,是男儿力量和智慧的较量,也是藏族妇女比美赛富的舞台,平常鲜有穿戴和展示的各式绚丽鲜艳的服饰,缀满全身和头部的各种珍珠、玛瑙、玉佩、金银饰品,无一不在昭示着日益富足的藏族百姓物质变化的进步。此外,赛马节上还有民歌对唱、藏画展览、民间故事讲演,赛诗会等活动。

 

  丰收舞-深层发展

 

  坪坝是一个只有两三百户人家的小镇,经济交通都不发达。物资的流通主要靠赶场。那时候要抓革命促生产,每个星期天赶场,到后来受极左思潮的影响还曾一度取消过赶场,此是后话了。赶场天的物资也不是很丰富,也就是农民自产的采集的农副产品和野生植物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水果、旱烟、红薯、粮食、蕨粑、青麻、木耳、板栗、核桃、花生、葵花、禽蛋、家畜等。由于这一带农民一种粮食为主,不甚注重蔬菜的栽培,蔬菜品种单一,数量极少。一般也只有白菜、青菜、萝卜、辣椒加上极少的豆制品等上市,这还是在赶场天,要是在平日就很少有人拿蔬菜到街上去卖了。这样的生活环境自然会给人们带来一些不便和麻烦,特别是蔬菜。人们只能趁赶场天多买一些放起来,要是哪一场买得少了不够吃,那就得到九公里远的地方――县城去购买了。人们刚到那地方,一些老乡看人们吃菜困难会主动地送一些给人们。那地方有一不好的习惯,就是菜地不一定就在房前屋后,而是要在好几百米远的地方。

 

  由于人生地不熟,有时候没菜吃看到路边的菜地里有菜也不知道是谁家的,该向谁去要,有时想找一个人问问还就找不到。一天轮到我做饭,我到街上去卖菜,什么也没有买到。我一想,人们驻地的后面不是有好几块菜地么。跟他们要一点。谁知道等我把饭蒸上以后,就是找不到一个人问这些菜地是谁家的。菜总得要有一点,没菜的饭是咽不下去的。怎么办?找不到人那就先扯一点再说。我看那青菜长得比较好,就弄了一大抱――青菜可不能连根拔,只能掰边上比较老的菜叶。等我正准备走出菜地,正好黄大伯过来了,我就红着脸忙向他解释,大伯说没事没事,你们要吃尽管来弄――原来那菜地是黄大伯家的。到吃饭的时候,人们同学问我这菜是买的还是要的,我说“偷的”,大伙还哈哈大笑。人们在今后的好几个月里都得靠买菜过日子。有了这次的经验,以后在没人接济又买不到菜的时候人们就靠“偷”了,不过这名字得改一改“偷”字实在有伤大雅。学校不是跳过《丰收舞》么?那就改称“跳”好了,就叫“跳丰收舞”。

 

  好在老乡们也还能理解,明明知道是人们拿了别人家的菜也不说,有时候还主动跟人们说:“没菜吃的时候自己到菜地里去拿,别客气”。好家伙,整个一生产队人家的菜园子就成了人们的菜园。到后来人们自己也不好意思,于是凡是要“跳丰收舞”的时候,总是要等吃完晚饭到田野散步去“跳”其他生产队的――兔子不吃窝边草嘛。那时候人们家的同学都还算比较老实的,“跳”的时间毕竟有限,因为人们离街上最近,那些离街上远的同学们的生活要比人们困难,所以“跳”的次数范围要远比人们多。有时候人们到县城赶场回来,有些同学路过人家门口,见别人家喂的鸡会说:“人们刚买的鸡怎么跑到这来了?”于是几人一起去抓别人家的鸡。最可笑的是那些老乡有时被搞懵了,还帮着他们去抓自己的鸡,等别人走后才发现上当。不过当时人们把鸡叫做“怪”。还有些同学“跳怪”有术,用鱼线鱼钩串上包谷籽扔给鸡吃,然后就把鸡给拉过来,那鸡也真老实,一声不吭老老实实的就跟着鱼线过来了。

 

  这种事情多了,老乡们自然会提防,只要一看见不认识的知青模样的人,就赶紧把鸡关起来。当然了,有时候三哥也会带人们去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人们驻地附近有一口鱼塘,里面放养了一些鱼,但一直没人喂养纯属自生自灭。一天晚上,三哥在人们那儿摆龙门阵,人们无意中提到这口鱼塘。三哥说那里面肯定有鱼,水也不深。于是人们就商量怎么弄鱼吃,还是三哥有办法,他说用花篮背篼就可以了。那晚人们六人穿上游泳裤,每人一个花篮背篼下到塘里排成一排,从这面走到那面,又从那面走到这面。不消几个来回,还真弄了十来斤鱼,有草鱼鲫鱼最多的是鲢鱼,但是都不大,最大的还不到一斤。 人们洗弄干净后,就放一点盐、一点蒜苗煮,鱼煮好后就把女同学全叫起来大家一块吃。现在想起来还真不是滋味,那鱼又瘦又小、没半点油腥,也没什么佐料,要是现在请人吃肯定是不会有人赏脸的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