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彭山江口沉银考古发掘成果报告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些出水文物既是明代中晚期社会生活、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最直接展示,也是对科学、历史、艺术价值的一个极大贡献。”5月18日,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成果报告会,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多功能厅(A101)举行。来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国家文物局的多位专家教授,对2016-2017年度在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的首批成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报告。专家教授的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和听众的极大关注与强烈反响。

 

  据了解,“江口沉银”遗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岷江河畔。当地不仅县志上有记载,民间也一直流传着“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的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同时,当地还先后在沉银遗址附近陆续打捞上岸了一批“张献忠沉银”。

 

  2015年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召开江口沉银遗址保护与考古研讨会,经国内权威专家论证,认为彭山江口境内的岷江河畔,极有可能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张献忠千船沉银之地。

 

  2016年4月,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物局)组织省市区相关文物管理部门,联合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的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申请被批准。

 

  经组织专家对彭山区江口镇岷江河道内2万余平方米面积3个多月的发掘,首批发掘出了包括张献忠大西国册封妃嫔的金册,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和大顺通宝铜币,铭刻大西国国号的银锭等在内的文物3万余件,实证确认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

 

  江口沉银遗址数量多、等级高、种类丰富的文物,不仅引发了听取报告的专家学者们极大的关注与兴趣,而且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表示,江口沉银的出水,既展示了我国文物发掘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又为我国贡献出了一项非常重大的考古成果,为我国进一步开展好考古发掘文物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出水文物既是明代中晚期社会生活、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最直接展示,也是对科学、历史、艺术价值的一个极大贡献,对于研究明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和军事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由于出水文物多,价值大,为了切实保存、保护和研究好江口沉银出水文物,当地政府已启动彭山江口沉银博物馆的规划工作,江口沉银的第二次发掘工作已进入筹划阶段,首批出水文物也即将赴北京特展。(刘树军)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