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丝绸博物馆请你来看南宋精美服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上到来的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丝绸博物馆是我省今年博物馆日的主会场,在今年推出的一系列活动中,昨天上午揭幕的“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文物保护成果展”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去年G20杭州峰会期间,彭丽媛偕同G20第一夫人团一起观摩的一件极其精美的“莲花纹亮地纱袍”就出自于此。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表示,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的丝绸文物,是南宋丝绸在浙江的顶级发现。“服饰形制之完整反映南宋宗室成员制度,织物品种之繁多见证南宋纺织科技史,纹样题材之丰富展示南宋丝绸艺术史,它不仅凸显南宋时期浙江在中国经济史上的地位,而且还从侧面反映出南宋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一个缩影。”

 

  800年前宋太祖七世孙之墓惊现

 

  赵丰介绍,虽说浙江是历史上公认的丝绸之府,但由于江南雨水充沛,不利于丝织品的保存,再加上盗墓的问题,所以在浙江出土的丝绸文物,其实精品并不多。“但是黄岩的赵伯澐墓,却是浙江出土南宋墓葬中唯一未盗的墓例。”赵丰兴奋地表示,加之其作为宋太祖七世孙的宗室成员的独特地位,其重要价值毋庸置疑。

 

  时间回放到2016年5月2日,黄岩一位杨姓村民家里正准备造房子挖地基,突然,挖土机在他家宅基地里挖开了古墓一角,露出了一个红色的棺椁。“因为看到棺椁颜色鲜艳,杨姓村民担心会不会是不小心挖到了别人的新坟,赶紧把两个儿子叫到家里商量。”黄岩区文广新局副局长符艺楠告诉记者,杨姓村民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医生,一个是中学老师,都很有文保意识,于是全家人商量之后在晚上到派出所报了案。经过层层上报之后,第二天,黄岩文物部门派出专家在检查了墓志铭之后,初步断定这很有可能是宋太祖七世孙赵伯澐的墓,于是专家组决定抢救性发掘。就这样,这个沉睡了800年的南宋宗室古墓,就这样给了浙江考古界一个巨大的惊喜。

 

  与时间赛跑打开了800年前老先生的衣柜

 

  2016年5月5日深夜,专家组正式开棺。参与发掘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副主任周旸回忆,在赵伯澐棺木打开之时,在场的考古人员被满满当当的一棺木丝织品所惊呆了。出土的丝织品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品质之高,纹饰之美,都是过去罕见的,堪称宋服之冠。“我们就像在跟时间赛跑,打开了800年前赵伯澐老先生的风雅衣柜。”特别庆幸的是,前一天专家们给棺木钻洞放水,才让这些丝织品得以保存。否则,如果让尸体浸泡在棺液中运输,稍有颠簸,有机物文物可能瓦解,化成汤水。

 

  周旸说,应急保护就是最大限度地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对文物实施抢救,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消毒、现状记录、信息提取、揭展、清洗、平整、干燥,使之在出土之后的特殊时段中得到妥善处理,为后续的价值评估、保护修复打下基础。“我们当时就在黄岩博物馆门口搭了一个临时大棚,进行抢救性工作。”从2016年5月6日到25日,在黄岩博物馆完成陪葬服饰的提取、清洗、平整、干燥和包装,共得58件完整丝绸服饰,应为赵伯澐日常穿着。而赵伯澐尸身,则被专家组放进了一个大冰柜,并于2016年6月28日运抵中国丝绸博物馆。

 

  高清扫描使用天眼实验室全方位记录

 

  “我们按照既定的技术路线在实验室进行科学有序的揭展,又获得19件完整尸身服饰,应为赵伯澐入殓的礼仪性服饰。其中尸身上共穿了8件衣服,8条裤子。”周旸透露,经过消毒杀灭有害微生物,达到防霉效果之后,他们就对尸身原始服饰进行高清扫描、三维记录、CR扫描。“原本我们没有在尸身上发现金属物品,但是通过CR扫描,发现尸身上有很多高光点,后来发现是剧毒的水银。”由于丝绸属于蛋白质,是最难保存的文物之一。参与整个过程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文物修复员楼航兵告诉记者,在揭展尸身上的服饰时,几乎每一件衣服都和皮肤组织进行了粘连。“我们只能用竹签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剥离。”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在丝博的室内考古过程中,还首度使用了浙江大学为丝博研发的“天眼实验室”,记录整个过程。“因为整个揭展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所以我们必须记录下原始状态。这次24台摄像机无死角地记录整个过程,保存原始资料。”赵丰表示,这些年,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出土文物向公众展示的进程也越来越快。“像海昏侯墓、张献忠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发掘之后就马上有出土文物展。丝绸制品虽然很难处理,但是我们也尽可能地抓紧时间,终于在G20期间,抢救出了现在这件被各国第一夫人惊叹的‘网红’莲花纹亮地纱袍。”昨天,几个时装学院的老师,已经迫不及待地带着学生来看这批珍贵的展品,观众从现在起也可以免费来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展示馆,一睹南宋服饰的芳容。记者 张玫 文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