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莲灯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舞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ⅳ-2 所属地区 河南·洛阳·新安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新安县 申报日期 2006

 

  (1)。道教所称的神灯。俗以莲花灯九盏相连成串,谓之“九莲灯”。 清 朱佐朝 《九莲灯?火判》:“此灯出在 莲花山 、 香??洞 , 道德真人 驾前,有此九盏莲灯。内按九宫八卦、诸天星辰,上能照彻天门,下能照开地狱,中能解难度厄。”

 

  (2)。烟火名。 清 李声振 《百戏竹枝词?鳌山灯序》:“烟火有‘四门斗’、‘盒子故事’、‘九莲灯’之名。”

 

  九莲灯流行于福建莆仙地区,其前身是道士串门做醮时的一种祭把仪式。后由文化工作者佟其改造成群众艺术活动。经过整理的《九莲灯》,剔除了旧有的封建糟粕,吸收民主性精华,使之成为一个优秀的民间舞蹈。这个舞蹈以其轻松活泼、优美抒情的舞姿,反映了一群少女手提莲灯在元宵全节沉灯观景的欢乐情绪,舞蹈中灯火团团,红光闪动,煞似一条火龙欢腾飞舞,其旋灯技巧和穿花队形,颇具新意。舞蹈在设计身段步伐时,还吸收了莆仙戏的表演程式,音乐也由当地民歌和莆仙戏金牌改编而成,因而舞蹈的民间色彩极为浓烈。

 

  九莲灯由八洞神仙为王母娘娘拜寿的故事演变而成,扮演八仙演员各持一对花灯,(分别为牡丹、荷花、菊花、腊梅、桃、杏、苹果、石榴),后场有一对立体水帘洞花果山的模型灯,称山灯。每场跑完,后台山灯突然分开,放出一把烟火,跃出几个“猴”,耍一套猴拳,翻几个跟头,将鲜果抢吃一空,然后跳入洞内。八对花灯加一对山灯,合为九莲灯,后从王母娘娘坐的莲花蒲团中得到启示,将“连”改为“莲”,称九莲灯。

 

  九莲灯的灯具、服饰、动作、舞姿均十分讲究。表演分4大段,48个场次,每大段舞后摆一个字,唱一段歌,共摆“天下太平”4字,唱四季花。

 

  1949年以后,九莲灯在内容和表演形式上均有创新。演员不受人数限制,净脸化妆,穿彩衣彩初裤,摆字和唱词以配合形势和中心工作为内容。1955 年,凤和村的九莲灯参加了山西省第二次民间艺术调演大会,获奖旗一面,并于同后赴京参加了全国调演。1987年9月文化局组织的九莲灯舞蹈队参加了山西省首届民间艺术节。

 

  九莲灯”由远古清明的“城隍出驾”等祭祀性活动演化而成,并伴以“狮灯”、“腰鼓”、“彩船”等形式,组成规模较大的群众性表演队伍。相传在解放前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镇上的屠户(即人们常说杀猪的),由于平时杀生太多、杀气太重,为了驱灾避难,他们便要在这天挂上“九莲灯”。所谓灯,是由民间的手工艺人特别制做的,状如莲花。具体做法是:由白铁皮包着一个能盛油的小壶(石桥人称“巴壁灯”),在壶的背面焊着一个小钩,状如鱼钩以便挂入人体,而在灯的正面伸出一根长约一寸的小嘴,这是用作插入灯芯点火用的。

 

  祭祀活动开始之前,必须有九个身体较壮的屠户先净身(洗澡),以保持身体干净,然后赤裸着上半身,由带头的长者分别在每人的前胸、上腹、后背、两臂和额头上挂上九盏特制的“莲花灯”。挂的时候,长者用左手牵起挂灯人上身外的一层皮,右手把“莲花灯”背面的小钩直接刺入人体挂在这层皮上,而巧妙的是,在不采取任何麻醉措施的情况下,被挂的人感觉不到疼痛;灯挂好以后,挂灯人的双手必须伸直,以便两枝龙头杖能够插在腰间;然后在挂灯人的额头上缠一条青纱(丝帕),戴上一副墨镜,腰上再缠一根青纱以防元气外泄,脚上必须穿草鞋;最后在每盏灯里装满重约一两的菜油,整个准备活动就完成了。

 

  祭祀活动开始。九九八十一盏“莲花灯”同时点燃,以“九莲灯”为表演主体的队伍行进在路中央,而周围伴以狮灯、龙灯、逗幺妹、腰豉、抬花轿、扎彩船等表演,场面煞是壮观。象征着吉祥幸福的彩游表演队伍行进在石桥古镇的大街小巷,观者如潮,而整个表演将要进行一天左右的时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