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技精艺高、妙手天成的陶艺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伟,男,标准的80后,极富这个时代的社会特征和个性特点,追求自由与自我,富有个性与热情。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本科学历,为人不善言辞,诚信务实。少有艺术梦想,年长即到处拜师学艺,对朱泥壶制作情有独钟,筋纹器手作妙造,陶瓷行业内和收藏圈内,因为手工现场制壶方面的两类大赛,即年度宜兴市手工制壶大赛、宜兴市“景舟杯”制壶大赛,而让不少人记住了一个名叫“张伟”的制壶手艺人:五次现场手工制壶大赛,共摘得三个金奖,两个银奖。

 

八宝玲珑(2016年宜兴市手工制陶大赛二等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八宝玲珑(2016年宜兴市手工制陶大赛二等奖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六瓣菱花提梁(宜兴市首届“景舟杯”制壶大赛金奖)

 

  张伟工作室位于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三张作品柜,两张泥凳,一张茶台,外加工作时伴随而起、时断时续的轻音乐,他在享受着文化自信:凭借着年少时的艺术基础、后天的勤奋努力,加之在学艺过程中得到亲朋好友的帮助和名师高手的指教,近几年所制作品进步较大!值得感恩的是,最近几年,有幸得到了7届手工制陶大赛一等奖得主卢伟强的指点和辅导,对筋纹紫砂器制作有较多领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掇只(书法:陈仲文,陶刻:文盛)

    

仿古如意-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仿古如意

 

合菱-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合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筋纹石瓢

 

  生在天府之国的他,为了心中时时刻刻勃动的紫砂中国梦,于千禧之年随父母来到宜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凭借手作技能为稻梁谋的艰辛岁月。打打下手,送送生坯,柴米油盐,四时更替,自小就喜欢玩泥巴的他自然而然与紫砂结下了不解之缘。小伙子人勤快,嘴皮子利索,师友们都肯教他,几年工夫里,不断的学习与钻研,他已经把光货玩得滴溜转了!至今在当地,不少制壶人只要一提起张伟,就会记得这个操着一口半生不熟宜兴话的嫩生的四川小伙,每天快乐制壶、工作认真而且不需要开夜工的“快手婆婆”!

    

葵花-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葵花

 

如意花(2014年宜兴市手工制陶大赛二等奖)-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意花(2014年宜兴市手工制陶大赛二等奖)

 

五福临门(书画:徐寿鹏,陶刻:汤建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五福临门(书画:徐寿鹏,陶刻:汤建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五福临门

 

  不过,那都是2002年左右的事了。后来,随着陶都宜兴对全手工壶的推崇与兴起,由宜兴市丁蜀成校(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发起、承办,宜兴市人社局、陶协、总工会、镇政府等部门联合举办宜兴市年度手工制陶大赛,年轻的张伟感觉到了这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所带来的无限机遇,他跃跃欲试,他开始看人家怎么起身筒、装嘴把,几个月之后,就跑到丁蜀成校去参加全手工大赛,结果可想而知了。可铩羽而归的张伟不气馁,凭着他的诚心,加上前辈大师的悉心指导,他进步很快;凭着他的执着,再加上自己对紫砂壶技艺的悉心揣摩,他艰难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做朱泥壶,而且要做中品、大品!那一筐一筐的烧坏了的朱泥壶,连看到的人都心疼;做筋纹器,而且要做到线条流畅玉器饱满、菱花瓣的朱泥筋囊器,那满筐满筐的废品连他的妻子看了都不忍心,劝他放弃算了。但退缩不是张伟的个性,敢于挑战自己才是他的性格。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的不断努力,张伟制作的朱泥大品壶、朱泥筋纹器壶很快在全手工大赛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2013年手工大赛一等奖,2014年手工大赛二等奖,2015年手工大赛一等奖!尤其是在2015年纪念一代宗师顾景舟大师诞辰100周年的“景舟杯”制壶大赛上,他又把金奖收入囊中!2016年有幸被选中参加了由紫砂原产地宜兴市丁蜀镇人民政府组织的“中国书画名家•陶艺家跨界交流合作”活动,与王大濛、陈仲文、徐寿鹏等书画名家合作紫砂壶多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菱花(2013年宜兴市手工制陶大赛一等奖)

 

  观张伟的朱泥筋纹器作品,确实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体现,又有个性的张扬,线条流畅而细腻,结构严谨而新颖,特别是他代表作品《菱花壶》,比例大小适当,线条粗细匀称,阴线阳线恰到好处的表达,玉气饱满,充满张力。难怪许多全手工大赛评委在看了他的参赛作品之后都赞不绝口,2015年手工制壶大赛评委、高级工艺美术师吴群祥是这样评价的:端庄挺秀,工艺精湛!

 

祥菱(2015年宜兴市手工制陶大赛一等奖)-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祥菱(2015年宜兴市手工制陶大赛一等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至尊宝菱

 

  记得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确也激励过无数有志青年为实现自己远大抱负而奋斗、拼搏。与张伟的接触交谈,你会对此有一种十分强烈的感受。他聪慧、务实,其言行举止的沉着、冷静和有条不紊,远远超出一般80后青年的思维范畴。“风物宜长放眼量”,我们衷心地祝愿,懂得感恩,善于学习,能够做出越来越多的个性鲜明的紫砂作品,能够完成创业、创作、创新的技艺突变和风格“裂变”,能够致富不忘初心回报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平湖文)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