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改刻银花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花钱作为中国古代民俗类文物,其文字或图案内容往往是当时人喜闻乐见的题材,与人们的生活愿望息息相关,诸如“长命百岁”、“连升三级”、“驱邪辟恶”、“鹤鹿同春”之类。其中饱含丰富的内容,可以说是民俗文化在钱币上的缩影,故花钱又有“钱币上的年画”之称。

 

  以工艺来分,花钱又可分为铸造类花钱与錾刻类花钱。铸造类花钱类似于古代行用铜钱,历史最为悠久,由官府或民间开炉浇铸而成。錾刻类花钱则相对产生要晚,一般市面所见多为清或民国时期由银楼手工艺人用银片錾刻花纹文字而制成,并加以银楼戳记,錾刻花钱其中有的字体精美者可谓不输雕母。本文所介绍的是一枚较为有趣的錾刻花钱,其中内容颇让人浮想联翩。

 

  这枚看似普通的錾刻花钱(见图),直径约5厘米、年份大概晚清民国左右。正面錾刻有“长命百岁”直读四字,上面并錾刻小圆圈做珍珠底来装饰,整体字体粗陋,做工谈不上有多好。这枚钱有意思之处就在于背面被人又重新磨过并改刻了“生产造肥”四字,且加以花纹点缀,“生产造肥”四字现在人读来已经十分陌生,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是一则十分流行的词语。

 

  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因农业生产放卫星报产量,一味扩大土地种植面积,故缺乏肥类的问题随之产生,而又因为当时刮共产风,大搞平调,牲畜禽类减产故人畜粪肥也相应减少了,在当时缺少农业无机化肥的条件下,于是全国各地普遍堆积有机肥,进行积肥造肥。1958年国务院还专门发布关于开展积肥造肥运动的指示,当时农业出版物中也出版了不少关于农业造肥的书籍,一场全民动员参与的积肥造肥运动轰轰烈烈展开。这枚錾刻花钱就是被当时好事者将流行的生产口号融入传统民俗文化中所改刻而来,亦可以说是时代背景下的一个小小缩影。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