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婺窑火·手艺工场入驻金华博物馆

面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面塑

 

草编-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草编

 

体验现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体验现场 

 

         陶艺、版画、草编、面塑、剪纸……由金华市博物馆主办,古婺窑火承办的“找回失落的文明———金华市首届中小学陶瓷艺术作品展暨古婺窑火·手艺工场”开幕仪式上周六在市博物馆启动,多项非遗传承项目在现场“百花齐放”,开启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

 

       “馆企合作”共推地方非遗传承

 

        为弘扬和传承婺州非遗文化,自去年开始古婺窑火·陶艺梦工场成为本报小记者陶艺实践基地,与位于金东区江东镇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园区厂址内的体验区相比,此次在金华市博物馆开设手艺工场,在很大程度上为市区陶艺等非遗爱好者提供了交通的便利,项目也更加丰富。

 

       作为“馆企合作”新模式的产物,此次由金华市博物馆在深入研究馆内资源与古婺窑火的婺州窑非遗文化传承的结合点基础上开展的合作模式,双方共同参与到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中,通过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搭建良好的公众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队伍中来,进而为我市非遗文化形成良好的传承发展态势。

 

        体验“工匠”魅力 守护一种精神

 

        当天,市文物局、文化局、经信委、教育局、博物馆、工美协会、非遗协会等相关部门领导及专家出席了开幕仪式,并为首届中小学陶瓷艺术作品大赛的获奖选手颁发证书及奖品。更有多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了他们的拿手非遗项目,不少观众也在专家的指导下亲手体验了一把。

 

        在市博物馆开设的古婺窑火·手艺工场位于博物馆地下一层展厅,作为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区,除了开展以婺州窑研学为主的婺州窑体验,还将定期举办剪纸、草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演活动,让参观者近距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更好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品收集、研究、展示和传承培训工作,助推金华市非遗文化更好传承和发展。

 

        “一起找回失落的文明”

 

        “抛砖引玉,形成合力。”古婺窑火·手艺工场的发起人方益进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一个标志。婺州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金华城市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文明典范。作为根植于本土文化的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当地传统文化进行发掘、传承和弘扬,也希望行业内更多的有识之士一起参与到婺州窑复兴的建设中来,进而产生一种新的“陶瓷文化”力量,让婺州窑这张城市文化名片再次璀璨。

 

        说起婺州窑,只要是金华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了解,但婺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扮演过怎样的角色,在制瓷工艺发展上的重要程度,可能知晓的就不那么深入了。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从陶到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通常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在东汉时期。婺州窑在那时已经有了雏形,在近3000年的瓷器烧造历史上,化妆土、支点烧、褐釉亮彩、乳浊釉、高浮雕堆塑……每一个时期,它都有自己的创新和特色,这也成就了婺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

 

        自去年6月古婺窑火在厂址开设体验中心以来,通过小记者等学生群体的“小手拉大手”探访体验,至现在已接待游人超10万人次。“一起找回失落的文明。”方益进表示,古婺窑火·手艺工场的设立,将突破婺州窑单一项目的模式,而让更多的传统非遗文化项目得以系统性地融合在一起,相信在相关部门及非遗传人的支持下,通过展示、体验,更多的非遗文化将重焕生机。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