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国翔:21世纪的儒学应该是世界之中的儒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彭国翔先生有着太多的荣誉和成绩。例如,除了曾经是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首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之外,他还于2009年荣获了德国洪堡基金会与教育部颁授的“贝塞尔研究奖”(Friedrich Wilhelm Bessel Research Award),该奖是首次颁授给从事中国人文学研究的中国学者。而就在去年,他更是荣获了美国国会图书馆颁授的“2016年度北半球国家与文化克鲁格讲席”(Kluge Chair in Countries and Cultures of the North)。该讲席由国会图书馆馆长任命,2001年设立以来,世界范围内共有九位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的资深学者担任;作为第九位讲席学者,彭国翔先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中国学者,也是第一位亚洲学者。在欧美与东亚的一些高等学府与研究机构,包括美国的哈佛大学、夏威夷大学、卫斯理安大学、德国的波鸿鲁尔大学、法兰克福大学和马普研究院宗教与民族多样性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Religious and Ethnic Diversity)、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大学等,他都曾担任过客座教授或访问学人。除了国际中西比较哲学学会(ISCWP,USA)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城市大学东亚与比较哲学中心咨议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之外,彭国翔先生还担任《欧洲宗教哲学学报》(European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比较哲学与欧陆哲学》(Comparative and Continental Philosophy)、《中国宗教研究》(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中国哲学前沿》(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等国际英文学术期刊的编委。他在清华任教九年、北大任教三年,目前是浙江大学的特聘教授,已有七种专著和论集以及近百篇学术论文在海内外出版。

 

  然而这一次,我们抛开他各种加身的符号,回归他最本质的身份——儒学学者。这是彭国翔先生给予我最真实的体验,在交谈的过程中,每当提起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学思想,他侃侃而谈的从容流露出的是对学术的敬业态度和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在采访中,彭国翔始终强调一个观点:中国文化必须充分自觉地吸收世界上其他所有文明的优秀成分,才能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有生命力的传统。他说:“我们在立足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向世界上所有其他的文化传统开放,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让中国的传统能够在新时代进一步发展。同时,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有次而进入世界文明的整体,为世界上其他的文化传统所吸收。”

 

  在他看来,中国的传统从根本上是与外来文化相互接触、吸收和融合的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只有儒家、道教。虽然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最初是外来的,但如今早已成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彭国翔分析说。

 

  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在立足根本,然后在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各种文化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并且成为世界文化和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那种希望让中国传统回到过去的复古和保守观念,彭国翔不以为然。他说:“那种在试图与外部世界绝缘的情况下建立自己文化主体性的思路,是不健全也没有出路的。”

 

  在他看来,以目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关起门来与世隔绝,不关注和了解外面的世界,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而他所说的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和融合,并不是放弃和抛弃原本的传统。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就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根本,这是不应也无法放弃的。但是,文化的发展又自然需要与时俱进,在全球文化发展的整体脉络之中来定位和发展自身。只有不断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分,中国文化才有未来。

 

  在谈及即将在宁波举办的心学论坛时,彭国翔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虽然“心学”在中文语境的直接所指,一般是从孟子到陆象山再到王阳明这样一条儒学的传统,但广义的心学传统,则并不限于儒学内部的这一谱系,从荀子到朱子,“心”也是其思考的重要方面。而不论道家或者佛教,也无疑可以视为一种“心学”的传统。甚至世界上其他的精神性传统与智慧形态,包括犹太教、耶教(Christianity)和伊斯兰教等等,从他们都必须要经由人心的接受和信仰来看,也无不可以视为“心学”的传统。只不过对于什么是 “心”以及如何修养“心”,这些传统在具体内容与方法上各有自己的理解与侧重而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如何一方面立足传统,在吸收世界上各种“心学”传统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儒家的心学;同时使得儒家心学成为对世界上其他心学传统有所贡献的观念与实践的资源,就益发重要而犹有意义。因此,宁波只是心学的一个基地,论坛也只是汇聚天下英才,探究人类心性的一种方式。如果条件成熟,以将成立的心学研究院为依托,可以在世界各地推动心学的发展。

 

  “包括这次心学论坛在内,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位绝对不能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世界上其他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普遍共通的价值,我们必须承认、尊重,尤其是要吸收。”彭国翔对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基于这些共通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与创造性转化应该具有两个方向:一是通过与世界上其他不同文明的沟通对话,来不断丰富发展自身。这是一个内向的过程;二是自觉让我们的文化传统作为一种观念和实践的资源,对世界文化这一共同体的日生日成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世界精神财富的创造做出贡献。这是一个外向的过程”

 

  “四明国际心学论坛”将与其他一些不同形式的学术与文化项目一道,以不日即将落成的四明山谷白云庄为依托,成为以宁波为基地、在全球视野下推进心学发展的年度论坛。

 

  2017年5月19-21日,由四明国际心学研究院(筹)与浙江大学国际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白云庄四明书院联合主办,宁波华侨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开元旅业集团承办,深圳华侨城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首届四明国际心学论坛,将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郑氏十七房如期举行。届时,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以及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在“心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八位学者,将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心学”这一人类普遍的思想与精神课题。论坛在汇聚国际学界精英的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开放,以学术提升文化,以文化推进学术。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