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内外的劳动者:千年不辍的“孤守”
图为当代著名工笔人物画家潘絜兹1954年作品《石窟艺术的创造者》。 敦煌研究院供图
细数举世瞩目的文化艺术宝库敦煌石窟,以及传承千年的灿烂敦煌文化,都承载着无数无名劳动者的默默付出和千年不辍的“孤守”。敦煌石窟的营造者、壁画上的劳动者、敦煌石窟的守护者,构成了敦煌壁画内外的“劳动场景”。
临近“五一”国际劳动节,敦煌研究院30日推出《敦煌壁画内和壁画外的劳动者》微信特辑,通过回顾重温敦煌壁画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以示对千百年来孜孜不倦地陪伴、呵护敦煌石窟的所有“劳动者”致敬。
自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莫高窟开凿第一个洞窟至今,敦煌经历了朝代更迭,繁荣衰败。无数不知名的工匠、画师,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营造了敦煌石窟。
敦煌研究院称,莫高窟的营造者主要是由窟主、施主、工匠三方面组成。工匠在窟主或施主的雇佣下从事洞窟的营造活动,分为劈岩凿窟的“良工”和绘制塑画的“巧匠”两部分。
从文献和各时代的艺术风格上分析,前往敦煌的这些良工巧匠主要包括:随着佛教传播,从西域而来;跟随移民实边时被贬官员大户而来;随不同时期到敦煌上任的官吏而来;西夏等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到此的少数民族画师。
敦煌壁画上的劳动者,呈现出古代敦煌发达的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作为戈壁滩上的一方绿洲,迢迢丝路上的关隘重镇,唐朝时,敦煌粮食不但能够自给,还成为边疆军粮的储备基地。在此历史背景下,敦煌壁画中出现了约80幅农作图。
敦煌石窟的守护者则是“与时间赛跑的人”。“莫高窟正在老去,时间是莫高窟壁画长久保存的头号天敌。”敦煌研究院表示,人为破坏对莫高窟壁画产生不可逆的影响,进入洞窟观看壁画,有限的空间内二氧化碳和人身上所带的湿气会迅速增多,这将加快壁画的氧化剥落。
“莫高窟老化消失的趋势,只能延缓,无法逆转。”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学者樊锦诗曾如此慨叹。
为了有效延缓洞窟的老化,敦煌研究院利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一些先进手段,来监测洞窟内微环境,以合理控制游客承载量,一旦监控的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超标,洞窟将立刻关闭。
为给这处古老遗产“延年益寿”,上世纪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发起现代技术保护莫高窟的“数字敦煌”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120个洞窟的摄影采集、40个洞窟的图像处理,以及120个洞窟的全景漫游和20尊彩塑的三维重建。
“千年敦煌灿烂的文化,正是古代劳动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此前表示,中国很多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著名石窟寺多由皇家资助建造,而莫高窟的形成,得益于整个区域的民众自发的心愿和千年不辍的营建,度过历史的沧桑与劫难,安然至今。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