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道教音乐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音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ⅱ-14 所属地区 四川·成都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音乐

 

  申报人/单位 成都市道教协会 申报日期 2006

 

  成都作为道教发源地和发祥地,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成都道教音乐在历代发展中形成了朴实、优雅、古老而深邃的独特风韵。成都道教音乐在第五、六届道教音乐汇演中被誉为道教音乐中的“一朵奇葩”。

 

  道教音乐(简称“道乐”)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音乐,主要是指道教祈福迎祥、超荐亡灵等斋醮仪式中使用的音乐。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气氛,表达虔诚的神仙信仰,是传统的演教方式之一。道教渊源于中国远古的巫文化,道乐继承了“巫以歌舞降神”的传统,在其传承发展中又不断吸取帝王庙堂仪典音乐和民俗祭神音乐,不但保存了不少宫廷音乐的素材,同时也保存了各地区的民俗音乐特色。

 

  道乐使用的明确记载见于南北朝时期,据《魏书•释老志》云:北魏明帝神瑞二年(415),寇谦之称于嵩山遇太上老君,授其天师之位,并赐《云中音诵新科经戒》,制定了《乐章诵戒新法》,遂产生了《华夏颂》、《步虚辞》等道乐音韵。

 

  道乐的形式有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形式有独唱、齐唱和散板式吟唱。器乐形式又有鼓乐、吹打乐以及管弦合奏等。其声乐体裁主要有“颂”、“赞”、“步虚”、“偈”等格式。早期道教音乐所用的乐器,以道书称之为“法器”的钟、磬和鼓等打击乐器为主。隋唐时代,增加吹管、弹拨乐器,宋代以后,加入拉弦乐器,直至近代吹管、弹拨、拉弦、打击等乐器并用。道教音乐除了斋醮、科仪用的音乐之外,还有表现道教思想内容的器乐曲和声乐曲。如唐代司马承桢所作的《玄真道曲》,李含光的《大罗天曲》,贺知章的《紫清上圣道曲》,以及“道情”等。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