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技艺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手工技艺
遗产编号 ⅷ-78 所属地区 江苏·扬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木板,再于印版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的图文转印于纸张的工艺技术,称雕版印刷。在古代,雕版印刷又称版刻、梓行、雕印等。
雕版印刷的工艺过程是:将书稿编订后,由善书者依版式写于纸上,经校对后反贴于木板,再由刻工逐字雕刻,即成印版。印刷时将印版和纸张分别固定于刷印台,用棕刷沾墨均匀施于版面。铺纸后于纸面给以均匀的压力,印版上的图文就转印到纸张上,从而完成一次印刷。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后一经开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越性。目前,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是在敦煌发现的印刷于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印制工艺非常精美。
雕版印刷技艺随着时代发展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唯有扬州还保存着这项技艺,扬州中国雕版博物馆里保存的近30万块雕版版片也是国内罕见。
一、起源与发展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不晚于隋代(公元7世纪初)。其发明和推广应用,大大降低了书籍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加速了信息知识的传播,推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雕刻技艺、简帛制度、笔墨纸张的应用,以及浩瀚的典籍,都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明代学者胡应麟说:"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见《少室山房笔丛》),概述了雕版印刷的起源和发展。隋代印刷实物目前尚未见流传。近百年来,唐代印刷品有多处发现,涵盖了初唐、中唐、晚唐各时期。现存最早的印刷品,为西安唐墓出土的印刷品《陀罗尼经》。敦煌藏经洞所出的《金刚经》,为卷轴装,前有插图,后有年代,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整个印品刻版娴熟,印刷墨色厚重,证明当时雕版印刷技艺已达很高水平。唐代印刷品除佛经外,还有历日、字书、文集及通俗读物。
五代十国时,印刷地域有所扩大,品种增多,最突出的是政府开始在国子监组织编印儒家经典。两宋时,雕版印刷达到鼎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大都从事过印书,民间印书作坊遍及南北各地,形成了杭州、建阳、汴京、眉山、江西等印书基地。印书数量大,品种繁多,除佛经外,经、史、子、集等成为印书的主流。注重校勘,刻印精良,代表了宋版书的特点。由于民间作坊印书的兴起,书籍作为商品在社会流通,因而版权保护也提上日程。与两宋同时期的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发达的印刷业。燕京、兴庆、平阳等地,是当时著名的印刷基地。宋代时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雕版印刷并没有被活字印刷所替代,仍一直在古代中国印刷业中占据主流地位。
元代印刷业持续发展,突出特点是几所儒学联合分工印书,使《十七史》、《玉海》等大部头书得以快速出版。在杭州、建阳等地书坊,首次刻印了各种戏曲本,有的还配有精美插图。
明代雕版印刷,地域之广、品种之多、数量之大,都超过前代。政府的司礼监经厂,有刻、印、装订等工匠近千人。民间印刷的新品种是有插图的戏曲、话本,各级地方政府广泛编印地方志。新崛起的徽派刻工群体,代表了版画雕刻技艺的高峰。到了明代中、后期,扬州雕版印刷空前发展,刻书之风大长,官刻、家刻、坊刻盛极一时,刻印之书不可胜计。
清代初期的文字狱,曾影响民间印刷业的发展,技艺没有新的提高,但印刷量还是很大的。康熙年间皇帝命两淮盐政曹寅于扬州天宁寺内设扬州诗局,召集全国各地雕版印刷的能工巧匠前来效力,刊刻过三千余卷内府书籍,其中包括《全唐诗》,这些殿版图书世称"扬州诗局本".这一期间,扬州雕版印刷以空前辉煌的业绩跃居中国刻书名区之列。民国年间,扬州地区雕版印刷趋于衰微,但余风犹存,仍刻印了不少书籍。
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60年成立"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66年遭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人员被遣散,版库遭强占,版片受到部分损毁。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下才使处于濒危状态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1978年,广陵古籍刻印社得以恢复,雕版印刷工艺流程全面恢复,修补、印行了大量古版图书,还新刊刻了《里堂道听录》等一批新版古籍,为扬州雕版印刷史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被海内外誉为"江苏一宝",乃至"全国一宝".
二、工艺制作流程
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极为复杂,大致可分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又有若干程序。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保留着国内惟一的全套古籍雕版印刷工艺流程,共有二十多道工序,整个流程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
1、备料,即制版、备纸、备墨;
2、雕版,即写版、校正、上版、雕刻;
3、刷印与套色;
4、装帧。
雕版有单色印刷,也有多色套印,这一工艺最早用于南宋的纸币印刷。现存最早的双色套印本是1341年的《金刚经注》。明代双色、多色套印书十分广泛,胡正言首创 版印刷,可复制彩色绘画作品。清代初版画,用这一技艺套印彩色年画,著名的有杨柳青、杨家埠和桃花坞版画。
三、传承流派
古代雕版印刷图书,按其组织形式可分为官刻、坊刻和家刻,传承的特点各不相同。
1、官刻
是由官方从各地征集优秀匠人集中刻印图书。匠工们来自四面八方,在一起相互交流技艺,对雕版印刷术的提高和推广起到重要作用。
2、坊刻
是由坊主聘请雕版印刷艺人,集中于书坊内刻印图书,其选题与刻印种类都与坊主的学识水平、兴趣爱好有着密切关系,长此以往,便逐步形成某个书坊独特的刻印风格或在某个地区形成坊刻的流派。如民国中期,扬州的陈恒和父子创办了"陈恒和书林",从事刻版修版校印古籍,他们悉心搜集乡邦文献遗稿,辑刊《扬州丛刊》,被誉为扬州坊刻后起之秀。清末至民国期间,雕版印刷走向衰微,能够传承与延续下来的一支主要力量便是坊刻。
3、家刻
他们以家族传承或拜师带徒的方式传承下来。清末以后,这种传承方式也走向衰败。扬州杭集镇,清代以来这一带雕版艺人众多,以陈开良、陈正春、陈礼环、陈开华、王义龙、刘文浩、陈兴荣等为代表的"杭集扬帮",写工、刻工、印工、装订工齐全,世代相承。陈开良去世后,其子陈正春继为"扬帮"领头人。1958年,陈正春受聘于扬州古旧书店,并参与筹建广陵古籍刻印社。
四、发展现状和传承价值
雕版印刷术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最终形成了这种独特文化工艺;它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开了技术上的先河,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最古老的技术源头,对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传播有着突出贡献。雕版印刷术发明后不久,就开始向东方邻国传播。13世纪起,沿着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经波斯、埃及向欧洲传播。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现代印刷术的传入,雕版印刷术因手工技术繁杂、成书速度慢、成本高、色彩单一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抢救和保护这一绝技刻不容缓。传承雕版印刷技艺的职能机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作为自筹资金的事业单位,目前面临转企改制的形势,市场经济正逼近传统雕版印刷工艺,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