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手工技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ⅷ-64 所属地区 四川·自贡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四川省自贡市、大英县 申报日期 2006

 

  一、简介

 

  四川井盐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享誉世界的大英县卓筒井创始于北宋庆历年间,比西方要早800多年。《中国钻探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等著作皆称其为"世界石油钻井之父","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与大英县相比,自贡的井盐开采更是规模宏大,遐迩闻名。

 

  "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其实就是顿钻技艺,也叫冲击式钻井技艺,是指人们利用人、畜、机械等动力,使钻头破碎岩石,向地层深处钻进成孔,并不断捞出岩屑,达到获取盐卤资源目的的一种钻井技术。

 

  在近2000年的漫长历史中,在自贡所属狭窄的55平方公里面积上,劳动人民共开凿了13000多口盐井,其累计深度相当于人工打穿了400多座珠峰;累计生产了8千万吨食盐,如果用这些食盐砌墙,可以绕地球4圈。每一口井就有一架天车,最高的一架"达德井"天车高达113米(位于大安区扇子坝,上世纪90年代已拆除),蔚为壮观。当时的自贡天车林立,笕管密布,成了世界最大的工场。

 

  自贡的井盐质量较好,其中贡井地区的井盐洁白纯净,曾经作为贡品进贡皇宫。自贡井盐在抗战时期日军封锁海盐时,为保障内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做出过巨大贡献。井盐使得自贡被誉为"井盐之乡".

 

  二、发展渊源

 

  被誉为中国盐都的自贡市是冲击式顿锉钻凿技术的发源地,这一技术经历了东汉至宋初大口浅井的孕育期、宋代卓筒井的转型期、明代至清代小口深井的成熟期等发展阶段,有1900多年的历史。

 

  自贡的井盐生产发端于东汉,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在咸丰、同治年间成为四川井盐业中心,其井盐遍销于川、滇、黔、湘、鄂诸省,供全国1/10的人口食用。井盐钻井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人工挖掘井、顿钻凿井和现代钻井三个时期。

 

  一是起源于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的人工挖掘,历经了近两千年历史;

 

  二是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四川劳动人民发明了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凿出了数以千计的卓筒井,使钻井技术从人工挖掘发展为机械钻井,即绳索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它开创了世界现代钻井技术的先河。至清代道光年间(1835年),开凿出了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龊>?楂锅鳖础?001.42米),标志着古代井盐钻井技术的成熟。

 

  卓筒井是一种井眼"如碗大",深数十丈的盐井。它采用一种被称作"圜刃"的锉头顿击井底,破碎岩石;同时,又使用一种装有牛皮活塞的汲筒捞取凿出的泥沙;成功地解决了钻井、洗井、固井等问题,取得了机械钻井的成功,开创了人类钻井的先河,推动了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

 

  明清时期,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在自贡地区逐渐臻于成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顿钻凿井工艺。这包括:细密的凿井程序,钻头和钻具的改进,测井与纠斜,以及巧夺天工的修治井技术。

 

  第三阶段是从1943年开始的机器钻井,一直到今天。

 

  三、技艺特点

 

  顿钻技术特别适合于低压产层的开采,因为钻进速度较慢,井下产层的微弱变化都能及时发现,且该工艺无泥浆循环,产层不易被堵塞和污染,能有效地利用井下各产层资源。顿钻工艺在盐井的钻井和修治井运用方面,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工艺简单的特点,至今仍在生产中运用。

 

  顿钻技艺内含十分丰富,包括钻井设计程序、钻前准备、钻井、修治、打捞、气卤鉴别和钻井中气卤资源显示前兆等内容,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一技术沿袭了宋代汲制井盐的工艺流程,包括钻井、取卤、晒卤(滤卤)、煎盐等工序。井盐技艺的发明导致了绳式顿钻钻井技术的出现,使地底深处的天然卤水得到了开采。

 

  顿钻技术在井盐生产上的广泛运用使自贡早在清朝就获得了"富甲全川"的美誉,民国28年自贡"因盐设市",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320万人口的历史文化名城。

 

  四、传承意义

 

  历史上井盐业最繁荣的时期曾有卓筒井1711口,年产盐4000多吨,现在大英县境内还保留着41口这样的古盐井,分布在方圆6公里范围内。公元1835年,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龊>?椤?001.42米)的凿成,是中国顿钻技术成熟的重要标志,它对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一,精湛的井盐采制工艺。在自贡悠久的井盐发展史中,最令人赞叹的是一整套巧夺天工的井盐钻凿、开采和煎制工艺,特别是北宋庆历年间出现的"卓筒井"所采用的冲击式顿钻法深井钻凿工艺,开创了人类机械凿井的先河,是钻井技术的重大突破,走在世界前列。此项技术于11世纪后传入欧洲,有力地推动了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世界现代石油之父".

 

  其二,丰富的井盐经济史料。自贡井盐业生产经营的历史同瓷都景德镇瓷业生产经营的历史一样,一直是国内外研究中国经济历史的学者有兴趣探讨的问题。自贡市现存三万余卷盐业历史档案和文献,特别是盐业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井盐经营契约、账簿等资料,对研究井盐商品经济的发展、研究盐业资本主义萌芽和经营管理,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其三,众多的井盐生产遗址和现场。两千多年来,自贡盐工靠人力在盐场上先后开凿了13000多口盐井,累计生产食盐7000多万吨、天然气300多亿立方米。在保存下来的众多盐井中,除有名的大公井、焰阳井、发源井等遗址外,更著名的有: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龊>?楫挫然弃蝗颤ミ颤贾甥??? -东源井,开采时间长达200余年的现生产古井--小桥井,现存最高的大十四井、新大六井木制井架。

 

  其四,因盐而兴的古街、古镇。盐业的发展和运销的兴盛,带来了自贡街市和城镇的繁荣,至今自贡仍保存了一定数量的、风貌和格局均较完整的传统街区和古镇、古街,如自流井地区的中化路、新民街,贡井地区的河街、老街,富顺的后街、邓井关镇的大河街、赵化镇的新华街,运盐道上的汇柴口、凉高山老街、大山铺街以及全长覆盖、别具特色的荣县莲花场古街。这些古街中,以贡井老街、河街最为古老,是自贡井盐生产和城市的发祥地之一,不仅有大公井和公井县遗址、驮运盐的骡马古道、人行古石桥、盐舟通行的石砌河堰,还有店铺毗连的大街小巷、轻巧古朴的各式民居、石板小街。这些古镇,或因盐运产生、或因盐运而发达,它们的兴衰对盐业的运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五,各式盐业的行邦会馆。自清雍、乾时期起,随着经济的繁荣,各地商人云集自流井地区经营盐业,聚敛致富,纷纷集资在自流井、贡井和永安等大镇修建同乡会馆。一时会馆林立,蔚为壮观,反映出井盐文化的兴盛。这些会馆布局灵活,紧凑而开敞,建筑装饰华丽,多以戏楼和天街(内庭)构成公共活动空间的主体,极富生活气息和自贡地域情趣。

 

  其六,近代盐商的寨堡园宅。因盐致富的本地宦绅自清咸、同年间以来,或为防抵义军,或为挥霍享受,先后在市内修建大安寨、在今大安牛口山修建省内少见的巨形寨堡--三多寨。随之而起的还有"张园"、"罗园"、"侯园"以及天禄堂、胡元和等私家园林宅第、厅堂馆舍、水榭亭台,争奇斗富。园林特色。

 

  自贡市和大英县的井盐汲制技艺传承几近千年,其流程至今仍保存完整,成为世界钻探深井的活化石,应采取切实措施对之加以重点保护。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