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工学院“民间艺术家”采访团 专访河北双堂盒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6年9月17日,商丘工学院“民间艺术家”采访团刘亚兵联合河北大学电视台高佳钰等人在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执行会长张瑀童的介绍下,赴河北省保定市寻访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堂盒子”传承人王法旺老师。

 

  金秋送爽,中秋月圆,菊花绽放,送来扑鼻花香。河北省雄县双堂乡,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及京津保中心腹地,北靠著名小商品集散地白沟,南倚华北明珠白洋淀,而“双堂盒子”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600余年。

 

  在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办公室我们见到了王法旺老师,推开门只见椅子上坐着一个憨厚精壮的北方汉子,看到我们来到便马上热情的起身迎接,而后王老师为我们细心地讲解了“双堂盒子”的起源、发展与现状。盒子又叫“花盒”“盒子戏”,是一种民间技艺,它是集编扎、造型、剪纸、彩绘、烟花制作等为一体的技艺,始于宋代,是在宋代五种傀儡之一的“药发傀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当时有人为了使傀儡红更具有欣赏价值,便把“烟花”和“木偶”结合起来,在发展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了戏曲造型、提线木偶等艺术特点,就逐渐形成了这种集礼花、戏剧人物造型于一体的特殊的烟花艺术---盒子戏,它虽无音乐旋律伴奏、说唱匹配,但有与木偶戏、皮影戏、手影戏、纸影戏等民间艺术形式类似的艺术因素和功能。《武林旧事。元夕》载“宫漏既深,始宜放烟火百余架”,描述的也是此种情景。

 

  而双堂“盒子”更是制作复杂,内容繁多,技艺精妙。其技艺大体包括“盒子”编扎、“故事”单扎、“引线”捻制、“隔火”设计、“故事”安装、“盒子”燃放等诸多工艺和技艺。“盒子”装的戏一层一层由牵线连在一起,以一根总药捻为引子,通过导线一层一层燃放。在每个节目中又有多个小药捻串连,先引看哪个,看多长时间,均按设计要求精心制作,盒子中最精彩非满架葡萄、百子千孙和八挂九联灯莫属。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又因其地域性、民俗性、传承性的殊异,其它地方皆以失传,而唯独双堂仍以原生态的技艺特征流传于今。这种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烟花艺术,虽历经历史辗转数百年,至今仍深为当地民众所喜爱。每当正月十五放盒子时,其影响力涵盖周边百余里的50多个村镇,鼎盛时期有涵盖周围7个县市。

 

  双堂“盒子”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是“盒子”艺匠精心设计、编导、导演的,以傀儡为角色,以焰火为动力操纵傀儡表演的戏剧。它虽无音乐旋律伴奏、说唱匹配,但有与木偶戏、皮影戏、纸影戏等民间艺术形式类似的艺术因素和功能。双堂“盒子”艺术自成一体、别具一格,通过“焰火”技艺,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傀儡和各种各样的故事“场景”展现给观众,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情节”,让人们在轻松娱悦的观赏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并通过这种艺术形式,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而其中包括大量的爱国主义题材作品,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传统教育、民俗传统教育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

 

  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盒子”制作也面临人亡艺绝的严峻挑战。王法旺老师告诉我们说:由于“盒子”制作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长,特别辛劳,年轻人多不愿学,已经是后继乏人。制作“盒子”艺人越来越少,大多数年青人对于上网、游戏更感觉兴趣,对于制作和传承“盒子”这一手工艺都普遍失去兴趣。双堂“盒子”面临人亡艺绝的严峻形势。再加上一些城市禁做、禁放烟花、爆竹,也对“盒子”的制作和燃放,造成了打击,作为全国仅有的“盒子”制作的艺人,能掌握全套技艺的传承人大都年事已高,很难在新自制作。

 

  一种非遗,一项技艺,一个人,一生坚守。王老师是迄今为止“双堂盒子”的最后一代传人,后辈里,再也没有愿意学习的后人。但是我相信,不远的将来在国家和政府的扶持下,这项民间艺术总有一天还会焕发出它昨日般耀眼的光彩。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