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织锦技艺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手工技艺
遗产编号 ⅷ-6 所属地区 湖北·恩施州·来凤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来凤县 申报日期 2007
唐宋时期随着土家族地区与汉族经济交流的增多,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社会风气,当时土家族的" 布",被汉人称为"溪布"、"峒布"或"峒锦".
元、明、清土司统治时期,湖南、湖北土家先民用丝、棉织峒锦、峒被、峒巾、色彩斑斓,"作鹤、凤、花鸟之状".四川秀山、酉阳、黔江以麻织"斑布"为衣。《大明一统志》载:"土民喜服五色斑衣。"西兰卡普是"溪布"最上乘的织锦,为朝廷贡品,图案多达200多种。它是以丝、棉、麻、毛线等为原料,一般以红、蓝、青色(黑色)棉线为经线,自由选择各色棉线、丝线或者毛线作纬线,用古式木织机、挑花刀(竹、牛骨制成),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手工挑织而成。
明清时期,西兰卡普工艺进一步发挥,西兰卡普被称作"土锦"、"花布"等,且大量用于服饰,逐渐形成独特的织锦程序。清同治年间编修的《永定县志》也说:"土锦绩五颜经线为之,文彩斑斓可爱,使用以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筒巾'."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西兰卡普的挑织技艺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土家族姑娘,从小便随其母亲、姐姐操习挑织技艺,姑娘长大出嫁时,还必须有自己亲手编织的西兰卡普作陪嫁品,以及婚后生小孩摇篮里的小儿被面、盖裙、背袋等物,都得姑娘亲手编织。因而这种工艺得以发扬光大。
此后,这种织锦技艺代代相传。土家姑娘在木制腰机上,放上"家机布",以棉纱为经,以五彩丝线、棉线为纬,用一把牛角或一把金属刀(要求一端尖而略微上翘),敲打、锈织。
三、主要工艺
土家织锦的工艺原始而复杂。土家织锦在织造上,沿袭斜织机的腰机式(把经线拴在腰上),眼看背面,手织正面,这就必须对纹样及色彩有娴熟的记忆和表现能力。传统的挑织方法,使经纬线浮沉均匀,结实耐用,光泽持久不败。
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西兰卡普的特点是构图大方,织工精巧,花样丰富,色彩鲜明,热烈而古朴。
1、起源和发展
关于西兰卡普的起源和发展,史籍中只有零零碎碎的记载。《后汉书?西南蛮夷传》所说哀牢夷"织文革绫锦"的"兰干细布",就是西兰卡普的前身,称"武陵蛮"有着"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习尚,"武陵蛮"就是历史上对土家族使用过的一种称呼。土家族长于织作的悠久传统一直保留下来,直到改土归流前后,不论男女还保持着"喜斑斓服色"的习俗。一般文献上对于西兰卡普给予了诸种不同的名称:同治年间修的《龙山县志》云:土锦"绩五色线为之,色彩斑斓可爱。俗用以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岗巾。"《永顺府志》云:"斑布即土锦。""土人以一手织纬,一手用细牛角挑花,遂成五色。"所谓"岗巾""土锦"以及"土绢、岗锦"等相似称谓皆指西兰卡普。
2、民俗意义
西兰卡普在土家族人民生活中有着实用的、礼俗的和审美的三方面的意义,不仅以经久耐用著称,而且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客观上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女儿有无教养的凭证,在受人观赏的嫁妆行列和任人品评的新房陈设中格外引人注目。因此,土家妹子出嫁时都有自己亲手编织的土花被面,新娘父母以精美的土花铺盖陪嫁为荣,娶媳之家也以此来推测新娘针线活的巧拙贤愚。
可见,西兰卡普的编织者绝大多数都是些从10余岁左右到20来岁的青年女子,她们正处于爱情萌芽及对未来满怀着希望和幻想的年代,特地从深山里找回红花、栀子、姜黄、洞洞树、五倍子等野生植物,制成染料,将自纺的棉纱染出各种颜色,稍有空闲就坐在木机旁挑花刺绣,在木机上的纬线里填上彩色纱线或丝线,织出别出心裁的图案花样。
3、艺术特征
西兰卡普最醒目的艺术特征是丰富饱满的纹样和鲜明热烈的色彩。
1)纹样
西兰卡普的图案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到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200多种,有花鸟鱼虫、山川景物和吉祥的文字,还能织出民间故事、寓言等画面,题材选用与土家人生活和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土家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写照。其图案纹样包括了自然物象图案、几何图案、文字图案各个大类,其共同的特点:
一是,几何图案占着较大的比例,即使是那些取材于自然物象的描写性较强的图案,为适应彩织而化成了由方形、三角形、直线等图形和线条所剪裁组成的几何图形了。如"岩墙花"有悟于山民以大小石块嵌迭为墙之理,"菜子花"得于菜花的细碎;"泽罗里"体会于水波的起伏等等。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