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榨菜制作工艺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手工技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ⅷ―7 所属地区 重庆·涪陵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涪陵区 申报日期 2006

 

  “榨菜”一词最早出现于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由涪陵商人邱寿安命名,意即“经盐腌榨制过的咸菜”;并于当年首次将自己命名的这种咸菜产品投放宜昌市场获得成功。这是“榨菜”之名和“榨菜业”的缘起。据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涪州志?物产》中关于“包包菜”的记载,以及有关的民间传说推测,今涪陵区境内最晚在公元18世纪已出现青菜头(即包包菜)的广泛种植和加工成咸菜供家庭食用。因青菜头腌菜风味独特,是众多咸菜制品中的珍品,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涪陵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涪陵祖祖辈辈老工艺人的精湛技艺,创造出了这一奇特的传统饮食。涪陵榨菜在加工过程特别采用了原始的风脱水加工工艺及三腌三榨,促成了涪陵榨菜鲜、香、嫩、脆特色的形成。

 

  但是,原始手工制作榨菜虽然其品质优于现代机械化加工榨菜,由于其全凭人工肩挑背磨、人工踩压和手工操作,工艺繁杂、劳动强度大。更重要的是制作原始手工榨菜的老艺人已所剩无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三峡库区河滩地淹没,现代化生产加工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宝贵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面临失传,为了继承和发扬涪陵区、重庆市乃至我国驰名中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