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物馆珍藏的陶俑 烧造出汉代成都市井图
成都博物馆二楼常设厅。步入其中的游客,往往会被各种栩栩如生的汉代陶俑吸引目光。造型夸张有趣的说唱俑、膘肥体壮的陶狗、巍峨华丽的陶楼……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汉代成都生活市井图。
其中的大多数陶俑,均出土于上世纪90年代成都611所建筑工地。成都博物馆馆长、当年参与考古发掘的李明斌,近日揭秘了这次重大考古发掘。“文物也会‘说话’,随葬的数百件陶俑,烧造出一片富庶与繁华,成为今人了解汉代成都生活的窗口。”
陶俑中有汉代“摩天大楼”
1993年12月,成都大石西路611所修建研究用房。在清理大院内一座十几米高的土堆时,工人刨开花草和泥土,发现下面竟然露出三座砖石墓。三座墓室修了大型券拱,最高处离地10余米,造型宏伟。此前,这里就传说是皇坟、练武台。“莫不是挖到皇坟了?”工作人员迅速上报情况。
考古发掘随即展开。李明斌说,当考古人员打开墓室,才发现这是三座曾经被盗掘过的东汉晚期砖石墓,“每座墓顶上还能看到盗洞。但盗墓贼拿走了贵重的金银财宝,却留下这堆他们认为不值钱的陶疙瘩,没想到给后人留下了更珍贵的文化财富。”
漫长的6个月发掘,考古人员共清理出数百件陶俑以及石雕。在博物馆展出的辟邪神兽貌似狮子,却有两个翅膀,威风凛凛之外略带神秘。凑近了看,还能发现神兽口腔和鼻孔处残存的朱砂。李明斌说,有翼兽是西域的一种雕刻风格,因此极可能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到成都。神兽背上有孔,这是因为它不但有辟邪职责,防止外界惊扰墓主,还是墓室内的器座,用于上挂帷幔,营造寝帐的生活环境。
更多的出土陶俑,对墓主所在时代的再现达到了极致。
一尊超过1米高的陶楼,被精心分隔成三层。楼顶有精美的斗拱,楼下有朱栏,栏内有美人倚靠。这栋汉代的“摩天大楼”还建得无比结实:“盾牌”被当成了外墙装饰,以示庄园豪宅的坚不可摧。底楼的大门,甚至还可以小心推开……李明斌说,这栋三层陶楼,在中国美术史上相当罕见。
住在豪宅中的墓主,生活环境无疑是相当奢华与富足的:他有为其服务的仆人,有威风凛凛的看家狗。所在庄园的水井,也装饰了各种精美纹饰并加盖凉亭。他的谷仓设计成科学的干栏式建筑,下面舂米,上面造房收纳谷物。庄园的仆人们有的手持锄头、簸箕,有的手提鱼肉鲜禽,为主人奔忙。热闹的街市上,艺人正在卖力逗乐;小摊贩满脸堆笑,吆喝猪牛生鲜……
李明斌说,仅从这些随葬俑上就能看出,汉代成都平原人民安居乐业、富足优越的生活场景,这显然比史书上描绘的更直观生动。
厚葬风留下鲜活历史画卷
根据墓砖上的年号,考古人员得以了解三座墓室修建于东汉末年。只是墓志缺失,无法得知墓主身份。不过李明斌推测,三座墓室为家族墓。以其大手笔,墓主要么是豪强,要么就至少是太守以上的官吏。
然而,他们为何要斥巨资,用陶俑烧造出一个繁华的地下世界呢?
李明斌说,古人“事死如事生”,他们相信人死之后,在另一个世界依然会继续生活。为了死后依然能像生前一般过上舒适的日子,自然要竭尽全力营造一个富足的地下世界。汉代相继出现过“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光武中兴”,国力的强盛,让厚葬成为社会的整体风气。而当时的成都,是除首都洛阳以外的国家中心城市,都江堰让天府之国拥有了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纺织、青铜制造业等很发达,百姓生活富足。在这种背景下,厚葬风在成都更是极为普遍。
最近几十年,成都地区汉代陶俑出土种类和数量极为丰盛,成都博物馆已打算策划汉代陶俑专题展,让省外甚至国外公众通过它们了解成都鲜活的历史,汉代天府之国的繁华。(记者 吴晓铃 文/图)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