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博物馆文创大赛的品牌魅力

第三届河南省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获奖选手和有关领导合影-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三届河南省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获奖选手和有关领导合影

 

  日前,“百汇地杯——第五届河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陶瓷主题)大赛”在河南拉开大幕,备受关注。近些年,在博物馆“文创热”的大背景下,河南博物院在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及河南省博物馆协会的支持下,从2011年开始,已连续组织实施4届“河南省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无论是其引领性、持续性,还是其探索与创新性,无论是其声势影响,还是有关各方的期待与收获,均为全国业内外更加关注。作为博物馆文创大赛的品牌,已然是立足中原,辐射全国。那么,这个“品牌”是如何“炼”成的呢?

 

  文创大赛,不忘“初心”

 

  从法国卢浮宫的“维纳斯”“蒙娜丽莎”等走进中国的寻常百姓家,到中国大陆游客对台北故宫的“翠玉白菜”有口皆碑、津津乐道,可见博物馆文创产品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民众“把博物馆带回家”从而深刻影响人类生活品位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

 

  然而,与西方博物馆相比,中国的博物馆尤其大陆地区的文创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培育期”。所以6年前,作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的河南博物院,首次组织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就是基于这样的“初心”:为我国博物馆文创开发探索路径、寻找抓手,尝试吸引与整合社会文创资源,为合力做强做大中国的博物馆文创奠定基础。

 

  那么,如何凝聚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寻找一个文化热点为切入点、建立大赛的长效机制是关键。河南博物院策划组织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摸索着走过来的。第一次搞大赛的时候,就放眼长效化,定名为“首届”,意味着还有“N”届。第三届成功举办之后,又邀请前3届的主要参赛获奖群体及个人代表,组织了一次总结座谈会,结果会上大家异口同声强烈呼吁大赛不要中断,因为社会有关博物馆文创各方需要这样一个共同的平台,而中国的博物馆界还没有形成一个文创设计大赛品牌;希望河南博物院将大赛打造成一个立足中原面向全国的知名品牌。大家坚信,这样一个品牌,未来一定能够更好地凝聚关注和参与,促使博物馆文创力量的集聚和良性互动。

 

  大赛注重以高校艺术设计院系师生为主要参赛群体并与其加强互动。从4届大赛的比拼和结果看,高校的师生们确实表现不俗,令不少专业机构和企业“汗颜”。这有利于推动博物馆文创可持续发展,同时对高校艺术设计院系师生的重视和自信心培养,将激励高校在未来致力于参加更多的博物馆文创活动,并为博物馆培养、输送更多的博物馆文创人才;同时,大赛使博物馆更好地履行了公共教育机构的神圣职责,为高校即将步入社会的莘莘学子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绝佳的社会实践机会。

 

  文创大赛联络多家地厅级以上有关政府部门与相关企业、机构共同运作,则大大调动了社会关注、参与博物馆文创的热情。从河南前4届大赛期间与参赛对象的沟通和交流看,如果没有上述主办单位的出面担当和荣誉证书,单凭博物馆一方努力,是很难收到目前这样好的效果的。

 

  用心探索,不断优化

 

  2011年初河南省举办首届博物馆文创大赛。当时全国文博界尚无先例可循,缺乏经验启动仓促只有一个多月。围绕当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展开,重点放在了对大赛模式的探索而非大赛的规模和声势上。最后,首届大赛共征集来自省内的参赛作品202件套。第二届大赛着重努力提升效果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超越。大赛依然围绕当年博物馆日的主题展开,组织动员工作更深入,拉长了大赛周期,筹集了20万元经费,全国征稿达601幅。

 

  第三届大赛开展了新的探索、实现了新的突破。这次围绕一个原创大型展览“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展开主题征稿,采取了一系列更加有效的措施:重点加强了在河南省美协以及20多家高校艺术设计院系的宣传,夯实参赛基础;大幅度改进奖励办法,最大限度地扩大奖励覆盖面,调动高校师生团队参赛的积极性。应征作品大大超乎预期,共收到全国参赛作品1601件套,是前两届大赛总数的近两倍。

 

  第四届大赛重在精准借鉴国际文创经验寻求重点突破。借鉴法国卢浮宫和台北故宫“镇馆之宝”优先开发的经验,将大赛设计取材范围聚焦、锁定在了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并鼓励提交成系列的创意作品。其结果虽然征稿的总数量805件不及第三届,但参赛作品质量总体胜出前3届。

 

  相对于前4届大赛,目前正在进行的 “百汇地杯”第五届文创(陶瓷主题)设计大赛有三个方面的创新亮点:一是在奖项和奖励方面设“概念类”与“产品类”两种奖项,使参赛者有更多选择性,而且奖项范围、力度进一步加大,奖励方式更为多样化;二是在评选方式上,首次引入“互联网+”的概念网络投票;三是更大范围地实现了博物馆与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等9家单位的跨界融合,筹措经费达30万元也远超往届。

 

  第五届大赛后,将着重对这五届征集储备的优秀文创设计方案汇集起来进行巡回展览;还将正式出版发行图录;也将有计划地择优开发,转化为真正的文创商品。随着良性循环的形成,河南省博物馆文创大赛的品牌一定会更加响亮,也一定能为凝聚全社会的文创正能量,促进博物馆文创大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大赛品牌,意义何在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博物馆,除了极个别“宫”字号、“国”字号超级大馆外,绝大部分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还不能自立。河南的这4届大赛着力规避了大多数博物馆自身文化产品创意设计的短板,以及单纯依赖合作企业进行创意设计所带来的种种不足,转而全方位求助于社会,以互利共赢为基础,以专业化、社会化为原则,调动、整合全社会相关专业力量合力助推博物馆文创设计,取得了可喜成效。

 

  前4届大赛共征集到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原创性特色文化产品创意设计方案3209件套,其中获奖作品累计144件套。不仅为河南省博物馆未来的文创开发储备了越来越多的优质参考方案,也为其他致力于文创开发的博物馆征集和储备源源不断的原创性文创设计方案探索了一条崭新的路径。

 

  大赛的实践很好地证明:“博物馆文创工作乃是当今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有益拓展和延伸。”“教育”现已是体现当代博物馆价值的第一职能,而大赛过程对于参赛者乃至关注着的优秀传统文化冲击和浸润,则犹如春风化雨。

 

  中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原院长于会见说:“师生们在大赛中的收获远不止技能上的实兵演练和获得一本荣誉证书,更重要的是经受了一场深刻的中原文化的洗礼,找回了久违的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而这些对大家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放大格局、扬帆远征更具深远意义。”

 

  河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教研室的一位负责人在大赛总结表彰会上发表感言:“河南这个大赛的品牌已经打出来了,我们的师生在大赛中得到了不少实惠,但这样的博物馆文创大赛全国尚未见到先例。所以我们每年都在关注,每届都要认真组织参与。”大赛对于唤起社会对博物馆文创工作的持续关注和参与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