焙面娃娃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手工技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ⅷ-2 所属地区 山西·晋城·阳城县

 

  遗产级别 县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晋城市阳城县 申报日期 2006

 

  焙面娃娃是我省阳城县一种独特的面塑艺术,它伴随着当地的民俗活动而产生。焙面娃娃的制作不同于一般面塑的笼蒸,也不是在鏊子里直接烤制,而是用一种当地特制的砂土套锅烤成,为阳城县独有,在我国的面塑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阳城县捏面塑的老艺人王玉环 (已去世)曾经讲过在当地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清光绪初

 

  年,北方大旱连年,灾情十分严重,近臣向小皇帝奏本说:“天下大旱,赤地千里,百姓饥饿,甚至闹到人吃人的地步。”不谙世事的小皇帝说:“只要朝廷有粮吃,民间人吃人怕甚。”慈禧不悦,向下传旨:“让民间捏面娃娃食用,再不可人吃人造孽。”当圣旨传到阳城,荒灾大劫已过,十室九空,其时正逢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幸存下来的人就焙制面娃娃,之后延续成俗。事实上当地早已有娘家给闺女“送十五”之俗,焙面娃娃是必带的礼品,农历七月十五当天,亲戚邻居对新媳妇家的焙面娃娃品头论足,因此,对于娘家人来说,焙面娃娃的制作就非同寻常。

 

  焙面娃娃制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传统戏曲故事,也有富含各种吉祥寓意的图案,有上百种之多。制作方法大致可分为八个步骤:用杏仁水和好面,按构图用料将面切成小块,用擀面杖将面块按需要的形状擀薄,接着用刀或剪刀按所要塑造的物形裁剪出大体基础即底料。先捏制头、手、人物的身姿动态,然后根据立体装饰与平面装饰对底料进行装饰,立体装饰的需先捏出具体的形状,如花朵可用细面条缠绕出花形,也可剪出几片花瓣形的薄面泥,其上用梳子压纹道,然后用镊子从一边向另一边轻轻推挤,自然地成弯曲卷边的花瓣,然后单瓣或复瓣组合,再蘸少许水粘在装饰部位;平面装饰用八角(即大料)压纹为花,半圆的竹筒用力裁透底料面泥,继而提升竹筒时将裁透的半圆面泥带起,轻轻向面泥连接的一侧压一压,就呈凸起状,此法可以组合排列出各种花形、图案。接着进行上色,除面部、手脚或某朵花该露白部分外,用熬制好的糖稀搭色水均匀反复地涂在制品上。最后将制品放置在加热后的套锅中烤焙,烤焙时不能翻动,必须掌握好火候,一次成形。

 

  焙制套锅的独特工具产生了焙面塑与蒸面塑的截然不同,由于焙烤工具是铁锅内壁用砂土抹过一层泥浆的套锅,分上下两口锅,焙时两口锅预先烧热,一个锅扣在火口上,锅底(此套锅为平底)上置鏊子,将捏好的面娃娃放在鏊子上,再将另一口锅扣在鏊子上,面娃娃通过上、下锅散发的热能烤熟。焙制的特殊性决定了焙面娃娃只能取浅浮雕式,底料厚度仅有0.5厘米,然后在其上“组装头部”,手执道具、装饰凸起的花朵等,若捏汉钟离袒胸露乳的乳之高度,常用半个杏核扣在底料上,再用薄面泥裹包住杏核,一保持高度,二容易熟透。

 

  上世纪50年代农村成立合作社,取消了套锅馆,人们捏制出的面娃娃无处焙制,这项艺术从此萧条冷落。如今阳城县内只有一家既蒸面又用套锅焙面的专业户,虽然生意不算兴隆,但在传统节日、法定假日,或有人家举办喜事时,依然繁忙。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