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保护要让村民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唯有让当地文化“活”起来才能真正保护古村落

 

  古村落保护并非只有封闭起来“绝对保护”这一单一方式,还可以用互联网思维与精准扶贫模式,让村民享受到发展成果。古村落处于封闭状态,缺乏人气,往往更容易凋敝,也让其应有的文化传承意义被打折扣。长此以往,不但保护效果难以保障,也背离了保护的初衷。古村落的“绝对保护”,其实就是指为了保护而保护,只注重简单保存作为实体的古村落形态,而对其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挖掘和激活。可以想见,这种保护只见投入,不见“产出”,成本高,难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保护古村落,说到底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好一座座具有历史的古建筑,在根本上是要保护和打捞建筑背后所承载的民俗和民族文化。

 

  合理的开发才是最好的保护,通过适当的开发,地方村民能够从古村落的保护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就能够充分调动参与的积极性。也不是所有的古村落都能够立即通过合理开发获得回报。所以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还有必要将其与扶贫结合起来。当村民在传统古村落的生活、生产环境下,能够享受美好的生活;当古村落不再是落后的象征,而成为生活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让保护自觉融入生活之中,古村落自然不愁无法延续。

 

  发挥村民的主体性作用至关重要

 

  随着外出务工人口增多,使古村落的“形”和“魂”均消失殆尽,“形”主要是体现在建筑方面,很多木屋,长时间没人居住,就腐烂了,“魂”是居于活着的文化而已,很多村民进入大城市务工,没有了乡愁文化传承的氛围和平台,久而久之导致了对农耕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生疏。即便保存下来的苗寨也岌岌可危,因为很多村民在外打工挣到了钱以后,他们为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干脆把老木屋捣毁了,重新修建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房屋。

 

  近年来,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性,除了在资金上加大投入,还在法律上进行规范,但并未解决村民积极性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如果政府没有系统活态文化保护方案,村民便很难获得现代化发展的红利。即便是生态移民扶贫搬迁后,那些苗寨的老建筑和文化也并未因此得到应有重视。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首先要破除“绝对保护”思维,在动态的发展中保护古村落;其次要把古村落的文化保护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最后要把古村落文化保护和“互联网+”(大数据)结合起来。由于古村落文化是经历不断变迁和发展沉淀而成的,所以在保护中不能用“绝对保护”思维,从历史经验看,很多传统村落都会在类似的“绝对保护”中静悄悄走向消亡,由此证明发挥村民主体意识和积极性至关重要。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和肇兴侗寨等成功保护案例说明,但凡形成旅游规模发展的地方,其建筑和文化保存相对越完整。所以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一定要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否则效果难以持续。

 

  在传统村落保护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和渠道,把古村落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对文化大数据进行挖掘整理,并提供相关数据查询服务。同时,通过数据监控,形成预警,有利更系统地进行保护。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