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一退休职工向县博物馆捐赠民国时期珍贵木匾

新昌一退休职工向县博物馆捐赠民国时期珍贵木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日前,新昌县博物馆接收了两块反映民国时期县城内医药行风的匾额,为新昌本地书法家俞知鑑所书,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两匾的捐赠者为新昌县医药公司退休职工吕允堂,但将匾额送至博物馆进行捐赠的却是医药公司的另一位退休职工汪渭南。博物馆工作人员为了解文物背景,请汪先生讲述了匾额的来历。

  

       1995年,因新昌城关横街拓宽需要,位于横街口的医药公司中药门市部面临拆迁,作为职工的汪先生与同事们一起清理店里的废弃杂物时,发现里面有两块匾额。出于书法爱好者的本能,他仔细观看匾额内容,竟是民国时期本地书法家俞知鑑所书。汪渭南越看越喜爱,实在不忍心将它们作为废弃物丢掉,就将木匾收藏了起来。

  

       这一藏,就是20年。20年间,汪先生始终认为匾额属于吕允堂先生,他只是一个代为收藏者。因为,两块匾额的原主人是吕允堂先生的祖父吕毓奇。

  

       原来,在民国时期,吕毓奇(1893-1970)在新昌城内开了一家药铺,店名叫济生堂,是当时县内规模较大的中药铺之一。二匾就悬挂于店内中药橱上方,为抗战胜利后药店重建时所制。

  

       在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济生堂被改造为公私合营药店,后成为新昌县医药公司中药门市部,吕允堂先生也成了医药公司的员工。

  

       如今,汪先生的家也将拆迁,他又年岁渐大,无力再收藏匾额,因此为匾额找个好归宿就成了他十分迫切的愿望。再三思量后,他就与吕允堂先生商量,能不能将匾额捐给博物馆,吕允堂听后爽快答应了这件事,并委托他代为办理。

  

       了解完匾额的来历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汪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表示深深的敬意,并委托他将捐赠证书带给吕允堂先生。汪先生欣然接受了委托,并表示,两块匾额被博物馆收藏是个极好的归宿,也更能发挥它们的价值。

  

       两块匾额的其中一块长175厘米、宽25厘米、厚2.5厘米,上书 “心存救济惠及民生,货本道地利及公平,交朋接物一秉至诚”的经营宗旨及重振经营后盼望气象更荣的美好愿望;另一块长153.5厘米,宽25厘米,厚1.8厘米,上书“冬偏於寒”等字,为告诫济世医者行医需错综用法的警示匾。

  

       书者俞知鑑,新昌五都村人,乡绅之后,善书法,并擅左书,喜醉后挥毫,故曰醉白。新昌近代时建筑楹联多有其手迹。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