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农民欲建“北方农耕博物馆”给20万件“老物件”找个家
“这二十余万件‘宝贝’是我20年来倾全家财力收藏来的,可以说在河北地区都很少见,现在都积压在我的家中,让宝贝蒙尘,实在痛心。希望能找到合作单位或个人共同打造一家‘北方农耕博物馆’,让更多的老百姓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3月7日上午,在邯郸永年临洺关镇河北铺村,指着堆积在老宅中琳琅满目的“老物件”,57岁的赵海京对记者说。
永年“民俗大王”收藏“老物件”二十余万件
1961年出生的赵海京是河北铺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初中毕业后,由于当地有生产标准件的传统,赵海京也早早的入行成为了一名“老板”,多年来的摸爬滚打让他积累了不菲的身家。
“听本家老辈的人述说,我们赵家有一名先祖,在清朝时期中过进士。因为感兴趣就下功夫研究了一番。”这一研究,让赵海京大吃一惊,经祖上留下来的族谱考证,他系河北铺村晚清进士赵世德旁系第六世孙,族谱中还详细记录了先祖的种种业绩,一一翻阅仿佛和先祖对话一般,让他迷恋不已。
1997年一天,赵海京因生意上的缘故到邯郸市办事,在途经中华大街旧货市场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棒槌”,把玩着手中的小物件,他感到十分亲切,最终“小棒槌”成为了赵海京的第一件民俗藏品。此后二十年,他一发不可收拾,古旧书籍、年画、票证、木雕、石雕和老服装等等民俗类藏品都成为了他眼中的“宝贝”。
“一开始是往家里搬旧书,一箱一箱的买,后来买杂了犁,耙,打场用的叉,吹风机,浇地用的辘轳,拉粮食用的各种牛车,啥也往家弄。咱也不懂,劝他不听,干脆由着他去吧。”赵海京的妻子提起往事仍不免念叨两句。
赵海京收藏的书籍种类较多,数量较大,目前有4万余册,内容涉及历史、文学、军事、艺术、工具类,字典类。
记者在赵家看到各种各样的字典包括四角号码,三角号码或康熙字典,晚晴以来的各种版本的都基本收集齐全;地方志和族谱更是别具一格,邯郸附近的各种方志、地名志和能见到的族谱,赵海京都有收藏;他收藏的《人民日报》缩印本、《农历》自建国初期到现在一本不缺,挂历、月份牌自七十年代到现在多种多样;各种地图、票据6000多份。
赵海京收藏的民俗东西,种类更是繁多,涉及清末民初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期,农民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如:生产方面,他收藏了农民从耕地,耙地,播种,收割,打场到入仓所需用的各种农具;服装方面,从纺棉花,染线,织布,裁剪,制作成品衣服整个过程所用的各种各类工具;婚丧嫁娶用品一样不少,小贩串乡担担用品也是一样,诸如灯具类、陶器类、陶影壁类、电唱机类、钟表类、文革类、酒瓶类都是数量巨大,如果将他的藏品按年代分类规整,完全可以还原清末民初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各个年代农村生活的面貌。
数年间,走遍永年450多座村庄拓片古碑文
随着涉猎收藏的种类越来越多,赵海京逐渐的对永年地区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由于兴趣相投,他和曲陌乡前党庄村农民郭须善成为挚友。2011年春,两人在曲陌村发现了两块清代石碑,随后在西卷村和赵目连村发现了两块明代石碑。“这些石碑记载着村庄的历史变迁、人文风貌,如果把全县的石碑都找到拓下来编印成书,岂不是留给后人的珍贵资料?”
自此后,两人开始了寻找石碑、保护文物的漫长历程,这一寻就是数年之久。他们手持地图逐村走访,走一村就画一记号,多方询问村内有无古石碑,走一村清一村,村村不落。
拓片是一件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掌握不好,会拓得一塌糊涂,根本看不清字迹。他们经过不断摸索,虽然掌握了基本要领,但质量不好,速度还是比较慢。为此,郭须善找来各种能稳定液体的材料勾兑墨汁,在实验了十余种材料后,终于找到一种墨在湿纸上不洇的技术,大大提高了捶拓速度和拓片质量。
捶拓碑文、保护文物,赵海京、郭须善乐在其中,同时也经历了伤痛和挫折。有一次,他们在西河庄乡贾寨村发现两块明万历年间石碑,村民因为不理解他们的工作,硬是把他们驱逐出村,后经多方联系村支部书记做村民工作,才得以为石碑拓片。郭须善表示,虽然有挫折有无奈,但也有更多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帮助,这为他们增添了不少的信心和勇气。
数年来,为了探访古碑并拓片保存资料,郭须善和赵海京已走遍了永年区450多个村庄,共找到各种古代碑刻600余块,从汉代到新中国建国初期,时间跨度近两千年,有墓碑、墓志铭、庙宇建修碑、各种记事碑、圣旨碑和其他画像石刻。
在这些石刻中,明代以前的多数是出土的墓志,做工讲究,内容记载详实,遣词造句文雅,书写工整规范,字数多达千余,少则数百,志铭兼全,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机制、村庄衍变及居民迁徙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明后期至清代,多数碑刻内容简单,书写随意,形式多样,字数多少不一,有的墓碑仅有几十个字,只说明立碑时间、墓主姓氏和立碑人。郭须善推测,这可能与当时的人文环境、社会风气、民间习俗等有关。
提起这些石刻,郭须善、赵海京如数家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汉代猪山石刻,记载了当时赵王在猪山顶上酬谢天地的情况;明代正统年间重建大成庙学碑通高348厘米,宽117厘米,是永年区现存最大古碑,现存广府镇东街甘露寺内。这些碑刻不但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最重要的是它们真实地记载了历史上永年的人和事,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风俗习惯,为研究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看得见的“地方史书”。
郭须善、赵海京将收集到的近25万文字和400多张拓片资料整理后,出版了《永年金石铭文》和《永年碑石》等书。
“我想给二十余万件‘宝贝’找个家!”
2007年,赵海京自掏腰包25万元,组成了《河北铺村志》编辑部,为他生长的村庄编写村志。编辑人员走山西、跑河南、远查近访2000余人次,收集资料8000余份,十易其稿,于2014年正式发行出版《河北铺村志》。该书图文并茂详尽的记述了河北铺村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世事沧桑、民俗民风、人物风云等内容,尤其对作为其支柱性产业的标准件产业的变迁和发展进行了翔实叙述。
在赵海京看来,他收藏的这些“老物件”都是有生命的,正是在这些“老物件”的指引下,他才会去编村志、拓古碑,传承当地文化。他认为时代变了,生活便利了,科技发达了,这些“老物件”在人们的生活中慢慢消失,但它们是一种回忆,更是一种情怀,收藏起来将来展示给后人,让下一代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是一种责任和传承。
在赵海京家中,两层小楼被他的收藏品塞得满满当当,仅各种古旧书籍就有4万余本,年画、电影海报、报纸、老照片加在一起近8万件。“2014年,我一次性就买了6000多张老照片,这玩意你找都找不到,能收藏到是缘分。”赵海京自豪的说。
由于藏品越来越多,赵海京将老宅子也占用了用来存放藏品,但存放环境让他担忧不已。
2016年10月22日,他向当地政府写信求助,希望能建立一所“北方农耕博物馆”,至今尚未得到回复,“希望通过媒体呼吁,有单位或社会团体能与我一起合作,为这二十余万‘宝贝’找个容身之所,让更多的邯郸地区百姓了解它们,欣赏它们。”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