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委员:文化传承形式可创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诗词大会》引热议 教育界委员指文化传承形式可创新

 

  2017年初热播的央视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海内外引发有关传统文化传承的热议。两会前夕,三位教育界全国政协委员表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应以内容为本,传播形式可创新。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经过调查研究,安徽大学党委原书记黄德宽发现,目前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低年级重视、高年级退至次要地位”的情况。他指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成为点缀,应科学安排,保持教材建设方面的持续发展。

 

  黄德宽说,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最重要的是教材内容安排,传播手段与方式可以进行创新,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更好落地”,是他在今年提案中谈到的一项内容。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说,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品味。随着科技发展,有更好的方式手段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形式,供老百姓进行碎片化学习。“这方面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传”与“承”要分开来看。所谓“传”,是指将现有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但传统文化的内容并非百分之百适应现代社会,需要通过“承”来有所选择,去糟粕、取精华。从这个角度讲,现在所说的国学经典应当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而非其全部。

 

  在他看来,研究与教学不可一概而论,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群,所需学习的传统文化也不尽相同。教育部门有责任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筛选,确定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可被纳入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优质传统文化教材。

 

  这位专家也指出,需警惕打着“传承传统文化”旗号谋取私利的行为,也要防止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形式主义做法。

 

  “我就很反感,念书一定要穿汉服,我这一辈子也没穿过,有些我也学得不错嘛。”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