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故事更生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6 年是中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我国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继续致力于举办高水平、有特色的文物出境展览,深入挖掘与利用国内文物资源,广泛加强与世界各国(地区)的合作,致力搭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文物出境展览扮演着促进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生动地讲述着中国故事。

 

  据初步统计,2016年全国共组织文物出境展览43个,展出文物3200余件(套)。

 

  这些展览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秘鲁、智利、波兰、俄罗斯、拉脱维亚、匈牙利、意大利、韩国、卡塔尔、日本、西班牙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18个国家或地区展出,涵盖北美洲、南美洲、亚洲、欧洲、大洋洲等5大洲。中国香港及台湾依然是出境展览最集中的目的地之一。此外,今年在美国、意大利、日本及韩国举办的出境展览也较多。可以看出,文物出境展览依然主要集中在欧美日韩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举办文物出境展览的文博机构来自北京、上海、重庆等20余省、自治区或直辖市,以及中央直属文博机构。其中,陕西省与上海市文博机构以及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举办展览最为积极广泛。例如,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分别在中国香港、台湾和日本、卡塔尔、拉脱维亚以及秘鲁举办了6个出境展览;陕西省赴美国、澳大利亚举办了3个展览;上海市赴日本、意大利和美国举办了3个展览;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及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分别在中国香港、澳门和波兰、匈牙利和智利举办了5个出境展览。

 

  从规模上看,有16项展览的展品件数达到100件(组)以上。其中,陕西文物局赴台湾“大秦文化特展”展览规模最为宏大,展品接近200件(组)。

 

  服务外交大局 助力“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历史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我国文博机构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通过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相关主题展览,促进我国与相关国家的人文交流,为我国与相关国家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016年时值中国卡塔尔文化年,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受国家文物局委托,赴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华夏瑰宝展”。该展是中卡两国建交以来,中国在卡塔尔举办的规模最大、展品规格最高的展览。展品中有关丝绸之路的文物精品,让参观者近距离观赏凝结在文物之上的中阿文明交流。

 

  加强学术支撑 构建知识体系

 

  文物出境展览是博物馆工作的亮点之一,集中体现着博物馆在内容研究、撰写大纲、展陈设计、展品组织、活动统筹、宣传推广、衍生品开发等各个方面的实力。通过培养馆内研究人才、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方式,博物馆加大智力投入。同时,将展览与课题研究、学术研讨等学术活动相结合,为展览内容提供了深厚的知识资源,从根本上增强了文物出境展览的活力。

 

  2016年是元朝“新安沉船”出水40周年。经过中外学者的研究,认为这艘沉船是从事中国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的贸易船只,成为东亚海洋贸易的缩影。为了纪念沉船出水40周年,浙江省组织有关博物馆与韩国、日本共同举办了“新安沉船特别展”。同时,还配套组织了纪念新安沉船发现4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该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支撑和丰富了展览内容,从而使展览更具吸引力。

 

  丰富展示手段 科技结合艺术


  展陈效果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借助于我国电子科技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积极探索与丰富展陈方式。以往文物出境展览多是境外合作方负责展陈设计等工作。2016年一些由我国文博机构直接负责展陈设计工作的展览推陈出新,向国外观众展现着古代精美艺术与多元展陈手段的结合,体现着当代中国的设计美学。

 

  2016年作为中拉文化年的重要项目之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赴秘鲁举办了“天涯若比邻——华夏瑰宝秘鲁行”展。展陈设计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元素与秘鲁当地风格的融合。通过选取暗红色的装饰颜色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竹帘,呼应了当地场馆的整体颜色风格和木质地板环境。以大幅兵马俑坑实景照片喷绘与兵马俑实物的虚实结合,将平面与立体的视觉效果努力还原兵马俑坑与兵马俑的真实参观环境。展览中使用了智能展柜,将展品、展品信息、背景音乐等多元化内容按照观众的意愿智能展现,体现了动静结合的效果,进一步突出和丰富了展览中的电子科技手段。

 

  多馆通力合作 打造中国品牌

 

  基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各地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特色多样,藏品类型丰富,在境外的固定场所,通过组织不同的文博机构参与,连续地举办中国文物展览,可以向境外观众较为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中国文化。这种展览方式较以往常见的散点式展览,规划更有系统性,内容更全面,展览效果更突出。

 

  在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的安排下,自2012年起,我国多家文博机构接力在意大利罗马国立威尼斯宫博物馆举办“中华文明系列展”。至今,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举办了“早期中国”展、湖南省博物馆举办了“马王堆汉墓传奇”展、河南博物院举办了“汉唐中原”展、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中国古代瓷器珍品展:10-19世纪”等4个展览。通过4家文博机构的通力合作,将各自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展览内容与藏品按照统一的主题进行策划,形成了主题明确、风格鲜明、内容丰富的中国文化展览品牌,在意大利取得了巨大的反响。

 

  深化策展能力 突出展览特色

 

  我国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东方智慧享誉世界。为了更好地向国外观众展示地传播,我国文博机构一方面不断加强研究能力,深入发掘与凝练中国优秀文化内容;另一方面,也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与实践不同文化传统的表达方式。力图以当地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以“内外兼修”不断提升展示水平,以打造具有特色的中国文物展览。

 

  中国国家博物馆赴波兰举办了“文心万象:中国古代文人的绘画与生活”展。该展通过书画、瓷器、玉器、青铜器、香料等展品,向波兰观众展示了“文人”这个极为重要的中国文化群体。围绕着文人的思想、文人的培养与情趣等内容,展览力图揭示中国艺术传统与其实践者的密切联系,以生动而丰满的历史情结向观众传达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通过中波双方策展团队的合作,展览专门出版了展品目录、组织讲座与研讨会、培训波方讲解员,以多种方式将展览效果最大化。

 

  为了更好地促进今后文物出境展览,希望能在以下三方面继续开展工作: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文物博物馆事业的支持,给予经费、政策、人才等许多配套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文博机构依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文物安全是核心关键。围绕着保障文物安全,各级政府还需要从政策、经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适当修订文物处境展览管理规定,简化申报材料。为规范与引导国内文物展览工作,国家文物局制定了一系列文物出入境展览法规。经过多年实践,建议适当修订《文物出境展览管理规定》等法规,下放部分审批权限,简化申报文件,强化博物馆责任主体意识,落实文物安全责任,激发博物馆的积极性,切实提升博物馆专业素质。

 

  探索建立文博事业公益类基金,长期支持国内文博机构赴外交流合作。实际工作中,文物保险是保障文物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筹备费用的重要支出项目之一。建议从国家层面,积极探索建立国家文物保险基金等文博事业公益类基金,实际减轻文博机构举办文物展览的资金压力,提高经费的实际业务费占比。同时,以经费促管理,进一步强化各文博单位的文物安全意识,落实文物安全措施。

 

  加强馆际合作 合力开拓业务

 

  通过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的支持、指导,多家国内文博机构接力举办中国文物展览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经验效果。可在此基础上,有实力的博物馆通过馆际联合,与同一国家(地区)洽商长期合作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文物出境展览的筹备经费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强化我方话语权,增强我方主动性,将文物出境展览效果最大化。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我国文博机构积极探索和实践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文物出境展览工作方面,我国文博机构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加大合理利用社会资金、人力资源、媒体资源等方面的力度。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文物博物馆事业应继续适度向社会开放,吸纳社会力量,不断追求和创造更多更大的社会公共利益。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