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喊累”需反思文物保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截至2016年12月31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接待观众1600多万人次,比2015年增加6.19%,再次刷新了故宫博物院自1925年建院以来接待观众纪录。(1月3日《人民日报》)

  2016年,故宫持续实施“限流8万”政策,并推行网络预售,这些举措无疑值得点赞。然而,故宫曾公布过一组数据:故宫最佳、最大和极限日接待量分别是3万、6万和8万人。可见,“限流8万”选择的是极限日接待量,显然使故宫超负荷运转。

  故宫2016年接待游客再创历史纪录,再次敲响了文物安全警钟。事实上,故宫喊“累”,已经喊了几十年。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首度向公众开放。第一天免费,次日门票半价。两天之内,5万名市民拥入紫禁城,真正是“皇帝前脚走,老百姓后脚进来。”2011年,英国著名旅游指南出版商佛罗摩推出新书《500个在消失前应该到访的地方》,收录了全球一批面临破坏甚至濒危的旅游目的地,北京故宫也“榜上有名”。可见,故宫实施限流政策,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不二选择。

  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很多海内外游客来到北京,长城和故宫已然成为必选景点。对于8万人次的极限日接待量,从开始实行黄金周之后,这个数字就被无数次打破。在“五一”和“十一”期间,故宫每天接待的游客人数接近10万。2012年10月2日,故宫接待游客17.5万人次,几乎达到“极限日接待量”的两倍。可见,故宫年游客量超1600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日接待量频频突破极限。

  庞大且持续增长的客流量,令故宫在文物保护、古建维护、游客安全等方面承受巨大压力。首先,故宫要建立差别化限客预警机制,即平常保持3万人以下最佳日接待量,节假日保持6万人以下最大日接待量,“十一”黄金周不超过8万人极限日接待量。同时,发挥价格调节作用,通过节日调价、平时降价等方式,限制和分流游客量,也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敬畏和保护。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