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贸易的历史见证——云石堡马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右玉县境内明代长城约178 里,东段由左云县陈家窑乡二十边村西北约8里处向西延入,经右玉县李达窑乡庄窝、冯家沟、破虎堡、东十五沟、邢家口、二三墩、头墩、郭家沟、大坡、十五沟、杀虎口旅游区四台沟、樊家窑、杀虎口、二十五湾、右卫镇北辛窑、二分关、元山子,翻越1747 米的桦林山,又经杨千河乡半沟、三十二、四十二、后庄窝、十三边、丁家窑乡碓臼沟、云石堡、石人湾、胶泥沟、大沙(杀) 口、楼沟,然后向西南进入平鲁地区。这些村、堡依长城而建,或为守卒而建,或为流民屯居,有的为官堡,有的为民堡,都与长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的是长城边上的关口,如杀虎口、二分关、云石堡、大沙(杀) 口等,它们或许就是长城内外民族贸易的集市(包含私市)。有历史记载的是杀虎堡马市和云石堡马市。杀虎口由于又经历了清代和民国,马市的痕迹被磨蚀殆尽,只能从历史的回忆中去想象。而地处偏僻、人迹较少的云石堡马市,则十分珍贵地完整保留下来,成为明代边关贸易的历史活化石。

 

  马市的发展以隆庆议和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分别于永乐年间(1403—1424)、正统年间(1436—1449) 和嘉靖年间(1522—1566) 出现,这一时期以官办的朝贡贸易为主,所以亦称贡市,对规模、时间、数量限制十分严格;后期马市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朝贡贸易发展为自由贸易,官市过渡到民市,并形成了规模和定势。

 

  云石堡由于长城内外的经济互补和物资互换是由双方经济利益的一致性决定的,因此,开设马市也是长城内外民族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但是,明朝的统治者一味抱着建国初期的边禁政策不放,拒绝与蒙古民族通商互利。蒙古民族由于地处大漠,物资单一,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自被朱元璋驱逐回草原后,无不心向中原以求贸易。特别是俺答汗,从嘉靖二十年(1541)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无岁不求贡市”。嘉靖二十年(1541),俺答主动派使臣石天爵等到大同要求通贡,并保证“令边民垦田塞中,夷众牧马塞外,永不相犯”。明廷认为其“请贡不可信冶,加以拒绝。第二年,复求贡,明廷反而磔杀求贡使臣,传首九边示众。嘉靖二十五年(1546),“俺答复遣使诣大同塞求贡,边卒杀之。秋复来请,翁万达再疏以闻,帝不许”。以后“犹屡请不已”。这种情形连当时的宣大总督翁万达也为之所动,上疏朝廷:“自去冬及春,游虏零骑,至墩讲说,半年求贡,奚啻数十余次,意亦勤恳。”许多边关将领也清楚地认识到通市的益处,但左右不了皇帝及一些守旧大臣的思想,生怕被扣上“通敌卖国”的罪名而身首异处。蒙古诸部求贡不得,只好诉诸武力,致使边关战事不断。蒙汉人民遭受兵燹,生计维艰,苦难深重。战争是一把双刃剑,只能是两败俱伤。纵使入侵的俺答汗也深感“纵能入寇,得不偿失”。

 

  隆庆四年(1570),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投降了明廷,宣大总督王崇古善待把汉那吉,具有远见的朝廷大臣高拱、张居正等主张优待封赏。俺答汗闻讯大喜,又一次遣使通好。在这些有识大臣的坚持下,隆庆五年(1571),明廷封俺答汗为顺义王,陆续开设马市,万历时期又扩大了贸易。边塞的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大漠和中原的生产力也得到了恢复和提高,这种局势一直维持到了明末。

 

  从长城东部到西部,马市共设置了70 余处,各民族部落按照就近原则到马市交易,涉及的民族有汉、蒙、女真族。右玉长城属于中部地段,主要面对的是蒙古土默特诸部。其中,杀虎堡马市,隆庆六年(1572) 设置,贸易对象是哑不害恰等部;云石堡马市,隆庆六年(1572) 设置,贸易对象是多罗土蛮等部。

 

  云石堡马市位于右玉县丁家窑乡云石堡北4 里处,紧依长城而建。东有十三边河和碓臼沟河流出,东南有堡沿河流出,两河汇聚于马市之前,向西注入王石匠河转北流出长城之外,汇入今内蒙古和林县浑河,最后汇入黄河。依大河而行即有古道通入今内蒙古和林县和土左旗、土右旗,此即明代蒙古土默特之地。

 

  云石堡关口虽不及杀虎口位置重要,但也是长城边上的一个重要关口。关口之南二十余里的一座山头上建有一堡,亦名云石堡,后在关口南二里处另建一云石堡,人们习惯称之前的为旧云石堡,之后的为新云石堡。旧云石堡建得十分雄壮,兀立于山头之上,雄视四野,扼困北部通往内地的唯一的一条道路,嘉靖三十八年(1559) 修建。现保存较为完整,可能因为离关口较远,不便扼守,也有史料记载山高无水不便士兵生活,后弃而不用,另建一堡。新堡亦十分高大雄壮,万历十年(1582) 修建,周长1郾7 里,高(连 女墙) 4 丈1 尺,全部砖包。东墙开门,门额上有一石匾,云“永安冶。门外有关,名永安重关。驻军守关,设守备一员,守军543 名,操骑马27 匹。至今南墙仍完整地遗存石条、城砖,遥见当年之气势。紧依重关之东,还建有一小堡,似为民堡,可能当时住有屯田佃户等百姓人家。

 

  云石堡马市的马匹交易数量多少,史书没有记载,但从其特建马市堡而看,应该像其他马市一样,交易数量较大。一般入市商品由“侩人(牙人)定物价,毋欺慢虏”;马匹由政府定价,“务使客商有利,夷价无亏”。

 

  马市的开设极大地方便了边民,马市交易结束后,还可以开小市,更是方便了贫苦的农牧民。尤其是在每年春天,贫苦牧民缺粮少米,“愈见狼狈,有畜者每次巡于各边口,求官权易。一牛易米豆石余,一羊易杂粮数斗。无畜者或驮盐数斗,易米豆一二斗; 挑柴一担,易米二三升。或解脱皮衣,或执皮张马尾,各易杂粮充食。其瘦饿之形,穷困之态,边人共怜之”。所以,至今当地仍流传着一句俗语:“马市不开,气死你奶奶。”

 

  马市是战争之后和平的产物,它直接促进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经济、文化、宗教、人口、习俗等方面的交流和变化,也间接催生了清代大规模的走西口移民大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云石堡马市遗址结构十分严整,与关口连为一体。(如上图) 长城从东向西延伸至王石匠河口,爬上“较量山”逶迤西去。河口东200 米处为关口,关口东25 米处有一楼台,石、土混砌,方形,底宽13郾5 米,残高6 米,原有三层楼阁,百姓称“互市楼”(或为“护市楼”)。紧靠关口之外有一堡,东西长58 米,南北长62 米,现存东、北、西四墙遗址,底宽约4 米。紧依关口之南亦有一堡,正方形,边长48 米,四墙遗址明显,底宽约5 米。此堡之东115 米处有一大堡,距长城10 米,依长城走向而建,呈长方形,东西长248米,南北长186 米,堡墙遗迹尚存,有的地段墙高5 米,底宽约6 米。

 

  综观整个边关马市,东边大堡为马市确定无疑,当地百姓亦叫“马堡”。堡内原有一水井,现湮没无痕。堡内到处散落着城砖,盆、碗残瓷片,板瓦、筒瓦残片,琉璃构件,残石磨等。可见,马市内当时建有房舍,可供人、畜生活之用。关口内外两小堡用途不明,推断关内小堡(姑且称为哨所) 应为守关驻军所用,堡内遗有瓦砾残瓷,东墙有一马面与关口的互市楼遥相呼应。堡门坍塌不明,依瓦砾石块遗迹看应在南墙开门。关外小堡似为蒙古人的停留地和马匹的停放地(姑且称为候市堡)。每到开市之前,边外牧民就早早等候在堡内,由管理者编号、排队、检疫牲畜。开市吉炮一响,牧民们就按顺序牵畜、负物鱼贯入关,有秩序地到达指定市场。如若这样,此小堡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马市建设者的精心设计,而整个马市也是一个系统的精细工程,在长城马市中首屈一指。(中国文物网驻朔州工作站)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