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山丹“抢救性”保护汉明长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加固维修、钢丝网防护、建防洪渠、聘请业余长城保护员……中国境内唯一“汉明长城并行存在”的甘肃山丹县,多年来“抢救”着这两条古老的历史遗迹。

  一直以来,地震毁坏、暴雨冲刷、风沙侵袭等自然灾害在所难免,但人为破坏逐年减少。如今全县民众共护长城。

  山丹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素有“走廊蜂腰”之称,境内长城总长365公里,其中有保存完整的98公里汉明长城,被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

  2006年,山丹县被中国政府确定为长城保护试点县。随后,该县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县级长城保护管理办法。

  中新社记者近日走访山丹峡口古长城,只见汉、明长城虽建于不同年代,但走向、长度却相同。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当地,有村民自愿在长城外植树造林,为长城防风沙侵蚀。

  山丹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友楠介绍,近年来,该县对长城本体险情最严重段落、烽燧、城堡和硖口古城进行了修缮加固,对洪水冲刷最严重的明长城新河段、丰城堡段进行了防洪抢险加固。同时,分年度和地段制定了抢险、加固、本体保护方案,在重点段落安装长城护栏。

  据山丹县文物局介绍,该县从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设置保护标志、建立记录档案、健全保护机构入手,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每年全面巡查最少6次。县乡村三级成立了长城保护组,长城沿线的各乡镇聘请了业余长城保护员。

  与此同时,通过专栏、电视宣传片、标语、发传单、出版《长城魂》书籍等方式提高民众长城保护意识。

  近期,又增设长城保护标志牌491块、界桩6684个。对破坏长城的违法犯罪行为,分别进行行政处罚和刑事拘留。

  山丹县文物局向中新社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境内长城本体和几十座烽燧受自然因素侵蚀极为严重,上世纪80年代普查时,明长城完整的墙体达到88公里。2007年长城资源调查时,这段长城现存墙体只有53公里,20年间35公里的墙体已消失或变豁口。

  近年来,山丹县不遗余力保护汉明古长城,对一些重点和濒危的长城区段及烽燧城障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维修,但因资金、项目等匮乏,大部分的墙体、烽燧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