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次考古调查石渠岩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阿日扎岩画。图由省考古院提供

 

  12月30日,省考古院会议室,一幅幅凿刻在平整崖壁上的岩画在显示屏上呈现。强健的牦牛、魁伟的大角羊、傲娇的大角鹿……岩画所在山体处在一片广阔草原上,画上的40余头动物,密点凿刻、简洁肯定,带着浓郁的高原风。

 

  岩画就藏在广袤的甘孜石渠,近日由考古专家发现研究。据考证,它们陆陆续续“诞生”于公元前几百年至公元800年前后。

 

  省考古院院长高大伦说,这是考古人员首次发现并系统调查的石渠岩画,这些涌动在崖壁上的“生命”,既反映了当时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也为游牧民族早期原始宗教和信仰提供暗示。

 

  4处岩画


  可辨认40余头动物9个人物

 

  石渠县,藏语名“扎溪卡瓦”,意为雅砻江源头,四川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

 

  早在2010年至2012年,石渠县就因发现了壮观的吐蕃时期石刻群,受到考古界关注。石刻群形成于8世纪末至9世纪初,展现着大日如来像、菩萨像、度母像、古藏文题记等吐蕃时期流行的典型题材。这是四川省境内首次发现成片的吐蕃时期石刻,首次在雅砻江沿岸发现吐蕃石刻,因而被评为“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揣着对石渠的好奇,省考古院人员再次踏入这片平均海拔4000米的大草原。

 

  突然,山脚下,一幅刻在平整崖面上的岩画进入眼帘,是一只动物,身形健硕,肩部显著隆起,小耳旁,两角立起。“牦牛!”考古人员大喜,忙在附近区域寻觅起来。最终,他们在阿日扎和温波两地,发现了4处古拙的岩画,其中三处相距不过百米,大多出现在山脚下。

 

  部分图像因岁月的侵蚀,暂无法辨识。4处岩画中,考古人员找出了40余头动物,9个人物。其中的牦牛、大角羊、大角鹿为高原特有的动物形象。

 

  古藏文题记


  岩画在1000多年里先后“诞生”

 

  岩画中的线条圆润、质朴,有的刻画密集,有的独体成图。

 

  一幅人虎搏斗图颇为引人注目。画中,一头头巨型老虎旁,两人手持武器,做搏击状。老虎不远处,牦牛低头,大脚鹿奔跑。牦牛左上方,一个小人骑在马上,怡然自得……图画既展现出与自然对峙的人类力量,又显示了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生动活泼。

 

  省考古院李飞介绍,其中一处岩画上,还能看到古藏文的题记。这些图像均为密点凿刻,创作者先用细线在崖壁上刻划出轮廓,再通过密点敲凿出图像。它们中,有的是通体剪影式,有的则是粗线条轮廓式。

 

  李飞说,同一岩画地点,存在着先后叠压的多次创作。再经过与周边岩画的比较,可以判断,岩画前后延续时间很长,加上其中古藏文题记的线索,初步认定,其时代最早的可追溯到公元前几百年,随后一直延续至公元800年前后,这相当于中原的战国到唐代。

 

  专家观点/岩画是游牧聚落遗址的基本要素

 

  西北大学考古专家王建新教授认为,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的基本要素就包括居住遗址、墓葬和岩画。

 

  “在岩画密集的地区,往往都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区域。这些岩画,也应当是古代游牧民族遗留的。”李飞说。

 

  图像的出现带给了考古人员的进一步想象:一群群游牧人在周边生活,搭起帐篷,生火烹食……下一步,考古人员将继续前往,寻找对相应遗址。

 

  省考古院院长高大伦表示,作为一种从旧石器时代就存在的艺术,岩画在学术界很受重视。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今年7月还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名录的空白。这次首次考古人员发现并系统调查的石渠岩画,极具价值。这些涌动在崖壁上的“生命”,既反映了当时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也为游牧民族早期原始宗教和信仰提供了一些暗示。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