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物收藏的“不出价”态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约在数月前,有一档收藏节目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位鉴宝专家对一位藏家从海外淘回的一件艺术藏品作出一番鉴定之后,表示他的那件藏品是接近国宝级的藏品。这时,坐在台上一侧的几位文物商店的店主提出愿意出高价购藏。然而,持宝人却说:“我不出价,自己收藏。”鉴宝专家听闻后大发感慨:“不出价,也是一种境界!”于是,台下观众席中响起一片表示赞同的热烈掌声。

 

  言“‘不出价’也是一种境界”,这是因为作为一件近乎国宝级的回流藏品,如果持宝人一“出价”,那就意味着被购藏。诚然,作为持宝人有权力“出价”,但一“出价”就意味着出售,也就意味着这件藏品以后也很有可能被再度转手易主,不必说多次的流转会令藏品受到不必要的损伤,也很难保证其一定不会再次流落到国外。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出价”就没有交易,就能让这件藏品从此在持宝人手里息歇,并过上被安抚被爱怜被珍藏的好日子,而这不仅是此件藏品的应有福分,也自彰显这位藏家对于文物对于国宝的护佑精神——这不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吗?“不出价”,在当下或许也还有着引导规范收藏行为的特别意义。

 

  有收藏必有流通,有“出价”必有买卖,毕竟藏品都有物质和文化的特性。有的人偏好物质,有的人偏好文化,而即便是纯文化的收藏,也可以表述对物质的追求,这也道出了至今收藏者队伍何以从小众行为转向大众行为,且变得如此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让人担忧的是,时至今日不少收藏者竟对藏品的物质价值趋之若鹜,却对其文化价值视而不见,其文化雅趣似乎早已经被投资升值的金钱味道完全遮盖,如此,则收藏品市场出现乱象便是那样的无可避免的了。

 

  有人说,现在中国的收藏市场,95%的人用95%的钱买了95%的赝品,或许这话有点调侃之意,却多少反映出收藏市场的乱象本质。诚如文化学者吴树直言的那样:“在投机冲动的异化下,国人好古藏古的文化志趣被‘铜臭味’严重侵蚀。当前的全民收藏,已偏离文化轨道,变成一场不谈艺术、只谈价格的金钱游戏。而所谓的收藏,自始至终都建立在追求暴利的幻想之上,以至于在近亿人的收藏市场,几乎只有上家与下家,找不着几个真正的藏家。”

 

  尽管精神与物质构成了世界,两者有着互相联系和支撑,人们总是在对立和统一的关系中权衡,但对一个真正的藏家而言,必定追求有文化品格的收藏,因为“有文化品格的收藏,不仅能够有益于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够促进社会文化肌体的健康,带动和谐社会的建立。反之,缺少文化品格的收藏,则在一种价值关系的追求中生发出无数的乱象,真假的愚弄,价格的欺诈,不仅降低文化的品位,而且破坏社会的价值观,甚至破坏社会的稳定”(陈履生语)。事实正是如此,乱象由此而生。

 

  “不出价”,并非在阻断正常合法的藏品交易,而是旨在引导广大藏家将注意力更多迁移到藏品的文化志趣上来,转移到更多关注藏品的文化价值上来。“不出价”,也同时为了遏制文物的非法买卖,为了杜绝盗墓,因为文物值得保护,保护文物既是保护过去也是保护当下更是保护未来。

 

  文物承载了古老时期的历史文明,有着不朽的民族精神价值。保护好文物需要文物工作者的认真精神也离不开众多艺术品收藏家的积极参与和密切的监督。就此而论,“不出价”的态度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