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展览助推城市品牌打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物展览具有真实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等特征,相比于其他宣传方式,其对受众的感官认识和冲击力更强,留存的记忆更深刻,社会影响力也更深远。2016年11月10日,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深圳市开幕,习近平发来贺信,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按照总书记 “加强文物保护,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要求,广东省江门市文博系统围绕市委政府“中国侨都”城市品牌打造,连续推出了一系列华侨文物展览,努力实现侨都江门的文化引领。

  一、深化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抓好五邑银信多媒体资源数据库、一普数据平台建设等项目,挖掘侨都文化之源。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强调,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江门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在秦时属南海郡,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在现恩平设思平县,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在现新会司前镇河村置平夷县,晋恭帝元熙二年立新会郡,宋元交替之际发生了史称“崖山之后已无中国”的崖门海战。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开平碉楼与村落),列入国家2018年申遗推荐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遗产点一处(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大洲湾遗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35处(含广东省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个,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2个,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2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712处,其中新发现1688处,公布1767处。全市馆藏文物7万多件,第一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登陆5万多件/套。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要充分利用好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工作数据平台、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数据平台,抓好2016年度全国文化创新工程四馆联合项目和文化部2017年度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立项项目——五邑银信多媒体资源数据库项目建设等,细致梳理历史脉络,深入挖掘侨都文化之源,为制作推出展览提供准确的历史依据和更深更广的学术支撑。

  二、抓好文保单位对外开放,充实展示内容,展现侨都文化之美。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精神内涵的载体,策划推出展览要以可见可触的文物为载体。要不断推进文保升级,充分利用江门市绿道和潮人径串珠连线,推动绿道和潮人径沿线的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其中,产权国有且为文物部门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要求全部对外开放;所有权为国有但非文物部门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发动其对外开放;对于私有产权的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安排文物维修经费等手段鼓励其对外开放。通过推出与文物点相关的历史图片展、建成语音导览系统、整合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等手段,让参观者有故事可看,有知识可学,增强可游性和可读性。持续深化文化志愿者服务,不断扩大文化志愿者队伍,与教育、旅游、交通、环保以及高等院校等部门或单位沟通合作,不断探索提升文化志愿者服务水平,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五邑侨乡文化的自觉宣传者,成为保护珍贵文化遗产的主动参与者。

  三、以文物展览为载体,以精彩感人的华侨故事传递正能量传播江门新形象,扩大侨都文化影响之面。一是根植侨乡沃土,优选展览题材。展览能在最有限的时间、空间中给人传递最大的信息量,也是一种在面对面沟通中充分挖掘五官感觉的重要文化传播媒介。江门五邑优秀文化的核心就是“侨”文化,要在“侨”文化、“侨”品牌上持续作文章,在众多的历史文化元素中优选展览题材,选取最佳的展览角度和展览手段来传达展览主题。二是紧扣国家大政方针,彰显文物时代精神。《博物馆条例》规定: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只有紧扣国家大政方针,充分彰显文物的时代精神的展览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获得社会关注。按照市委市政府将华博馆打造为代表中国华侨史的权威展馆的决策部署,近年来江门文博系统在完善华博馆基本陈列的同时,切实加强江门五邑联合文化场馆建设,集中精力开展华侨历史文化研究,推出了新宁铁路、海丝申遗、第一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等专题文物展览,并赴北京、广州、武汉等重点城市多次组织文物展览,其中“一门三院士共筑中国梦”展览今年受邀在国家图书馆展出,“金山伯的荣耀——中国侨都江门五邑侨汇展”于去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期间在中国钱币博物馆展出,今年受全球“水立方杯”华裔青少年中文歌曲大赛组委会(国务院侨办、北京市政府、中国青联主办)邀请在水立方展出,被国家文物局纳入展览季推介目录。为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民主和富强而奋斗一生的孙中山先生和广大先侨,江门市博物馆联合中山市博物馆因应形势策划了“和衷共济筑梦中华——孙中山与华侨专题展”,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在国家图书馆展出,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委领导及首都文博机构和五邑在京乡亲一致好评,较为有效地借助文物展览这一载体,宣扬了五邑华侨爱国爱乡的伟大精神和核心价值,增进了新生代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血脉亲情,在向全社会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为打造中国侨都品牌、提高江门在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出积极贡献。三是创新社教活动方式,对城市品牌进行全方位包装和策划宣传。将侨乡文物展览与侨乡文化元素相结合,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物遗产相结合,将展览宣传与侨乡专题讲座相结合,给观众提供更加多的侨乡鲜活元素,使展览活动锦上添花,让观众印象更加深刻。四是将新闻意识贯穿策展工作始终,与媒体实现高频联动。从新闻工作者的视角来做展览,将新闻意识贯穿策展工作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力求推陈出新,努力做到展览策展出新、新闻通稿出新、讲解方式出新、宣传角度出新,吸引媒体关注展览。今后还将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推出更多更优质的华侨历史文化展览,如“护照展”“华侨与铁路展”“海上丝绸之路与货币”“华侨故事展”等,推动侨乡文化持续“走出去”。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