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保护,人才第一—记2016年浙江省文物保护实训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2月13日至14日,为期62天的2016年浙江省文物保护实训班于杭州举行成果汇报和结业仪式。这是浙江省文物局时隔20余年再次筹办的长时段文物保护培训班,来自全省各市县(市区)的15名学员全部完成预期培训计划,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

 

  文物保护实训班由浙江省文物局委托浙江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筹)承办,意在通过几年的培训,先后为浙江省各市县(市区)培养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地方骨干力量。

 

  实训班有四个特点:一、以实训教学为主,理论授课穿插其中,要求每位学员独立完成一组建筑的现场测绘勘察、图纸绘制、立项报告编写和修缮方案编制等工作。二、配置全程辅导老师4名,由一位老师带领3-4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一位,四个小组再选出班长一人。既方便管理,也增强了师生及学员之间的友谊和互动。三、领导极为重视,实训期间,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浙江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筹)理事长吴志强、浙江省古建院院长黄滋等多次到俞源慰问和指导培训班工作。四、培训点选择合适。俞源村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文物资源丰富,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培训期间,学员还观赏到村内传统的“抬阁”活动;武义文广新局和俞源乡政府也为培训班提供了诸多帮助和便利。

 

  近50天的实训期间,老师敬业,学员努力,克服了诸多困难。实训班两周一休,部分学员和老师连休假也放弃了,利用休假时间补充完善学习短板,逐栋细致考察村内历史建筑。学员们的孩子普遍较小,有的男学员接到小女儿电话当场眼眶湿润;有的学员孩子打电话过来,说都快不记得妈妈的样子了。学员们基础不一,对于个别特别薄弱的,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浙江省古建筑设计院的四位老师就从不同的角度予以指导。学员之间互帮互助,你追我赶,非常珍惜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每天从早上8点半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半。实训后段气温较低,学员们裹着毛毯坚持在漏风的“六峰堂”绘图、编写方案,甚至有的晚上回到宿舍还继续加班加点。四位老师倾囊相授,贯彻启发式的教学理念,鼓励学员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修缮设计方案中去,引导学员“各抒己见、言之有物”,而不是“千篇一律、标准答案”。并且,培训班自发开设“武义实训”微信公众号,及时记录和宣传培训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目前已集成为《六峰集》在内部传阅。通过培训,学员树立了文物保护的正确理念,初步接触和了解了文物保护的专业知识,迈开了文物保护工作的第一步。

 

  这种“师徒制”的培训方式,虽然师资投入是巨大的,然而从学员的进步和收获来看,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培训机制探索。每位学员的成果汇报都获得了专家们较高的评价,一致认为“出乎意料”。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柳河、副局长郑建华、处长李新芳,浙江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筹)理事长吴志强、副理事长李小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黄斌,浙江省古建院副院长卢远征等出席结业仪式,听取老师和学员对此次培训班的总结,形成若干新的认识——即各市县(市区)要关心和使用好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新老学员应“多蹲修缮施工工地”来巩固所学,技术更新;培训班要做出培训规划,督促地方储备培训人员;完善课程设置,能更好地结合地方工作实际需要;优化培训时间,2017年培训班拟在明年上半年开班。

 

  结业式最后,柳河局长对学员及培训班提出了三点建议和希望:一是怀工匠之心,展现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大国工匠风范;二是守敬业之道,工作中要真心、真诚;三是兴务实之风,多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注重实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